为什么《泰坦尼克号》有种震慑人心的力量(流光20年)

图片

有句话说经典永不过时,更多地是形容书籍,而我想说电影也是如此,经典的光环永不褪色。《泰坦尼克号》1997在美国放映、1998年在中国放映时,引起一片热潮。

但对于我来讲,这实在太早无法观看,在2012年重映、3D版在中国勾起“怀旧”时,我不在意,直到今天,打开3小时的爱情灾难片是需要勇气的,然而结果不负所望。

大家都应该知道泰坦尼克号事件是真实的,有“永不沉没”之称的泰坦尼克号在首次航行时,遭遇冰山,1500人不幸辞世,当时邮轮上没有望远镜,瞭望员只能用肉眼观测,当发现冰山时,已然来不及。

影片在前一个小时主要讲述贫穷画家与贵族小姐的邂逅,后面部分就全部讲述泰坦尼克号遇上危险的一系列事件,就在这后面的情节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也许这是爱情与灾难结合所产生的魅力,影片似是还原了历史真实,只是为其增添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并将这个故事深植大环境大灾难之中。

在邮轮撞上冰山后,船上每位人员的表现都是惟妙惟肖的,瞭望员紧急打电话呼喊,船员听从指挥,迅速行动,紧急救援,在危难之际,他们没有逃跑,坚守岗位,一众小人物的敬业本职工作都变得激荡人心。

一位负责人问船长是不是妇幼优先救援,在船长还没有回过神时,说是的。于是那一幅幅“妇女和儿童”上救援船的画面激奋进行,我尤为感慨,这好像是我感受“妇女和儿童优先”最为深刻的一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人性原则,感人至深。

在情况越来越严峻的时刻,邮轮上乘客躁动不安,男性也要上救援船,这是在死神降临之际的人性啊,无可厚非地下意识寻求生的希望,而救援船上负责的船员开枪威慑,绝不允许男性乘客上船。

即使一位比较好说话的船员接受贿赂、同意无耻资本家卡尔上船,而在最后时刻,依然不允许卡尔上船,他们心中有坚定的信条,我不知道这种信条是从何而来,难道是对这份职业的信仰?我被折服并深深敬仰他们。

从船长、设计者到船员的故事都可以独立成段,每一位表演者的演技都浑然天成,把最真实的人性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乘客恐惧无助,惊慌失措;船员尽心救援,奋力嘶喊;船长控制舵把,等待死亡;造船者望着石英钟,与船共亡,他无法相信自己造的船竟这样丧生;绅士拒绝救生衣,正襟危坐,体面死去;

老夫妻睡在床上,静待船沉,他们不准备逃生,因为他们不想夫妻分离;甲板上演奏的乐队还在尽心尽力地演奏,谱写生命最后的悲歌。“与各位合作是我的荣幸。”——这是怎样的一种从容?

生命的最后,只应当这样尊严的告别,这些单个人物的言行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无与伦比。


最终影片表现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画面,每一帧的画面都足以惊心动魄,邮轮从中处开裂断开一截一截地沉下去,Rose在Jack的鼓励下尽力游动,坚定信念好好活下去,获得唯一返回的一艘救援船救回。

采用插叙的叙事手法,使影片更加真实可信,全程都是轻音乐,却能感动落泪、令人回味良久。仿佛随着光阴逝去,这部影片被岁月赋予更为厚重的力量,成为生生不息的情怀传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912年4月14日夜晚,一艘巨大奢华的邮轮缓缓驶入北大西洋。这艘当时被誉为“永不沉没的巨轮”的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
    伊冯娜阅读 4,391评论 3 8
  • 时下出门旅游有越来越多的交通工具可以选择:自驾、火车、飞机等等,是不是有一种想要重新体验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旅游方...
    翟金曼阅读 1,997评论 0 4
  • 众所周知该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
    水吉糖儿阅读 10,103评论 24 68
  • 下午趁着外出,逛到一家甜点店,我不是很喜欢吃甜品,但是却比较喜欢那种环境,很温暖,很甜美。 我只是知道马上就到圣诞...
    莺时怡然阅读 351评论 0 1
  • “如果你觉得走的辛苦,那是因为你在走上坡路”一个偶然,看到这句话,对于一个此时内心脆弱的人来说, 无疑是一种莫...
    陕西姑娘在苏州阅读 2,319评论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