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阅读分享会之后,老师推荐了这本《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通读完全篇之后,我的感觉是:别人家的孩子非常优秀,别人的教育方式对我来说就是“诗和远方”,而我呢,只有现实的苟且。
虽然我心里有一万句话想吐槽,但作为一个成绩一般的普通孩子的妈妈,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和大家一起分享育儿心得,于是我把书束之高阁。
前两天同事推荐电视剧《小欢喜》给我看,冬至那天包饺子的时候,孩子跟我一起看了十五分钟,恰巧看到的是方一凡期中考试成绩提高了47分却被妈妈批评,因为老师说卷子简单,大家分数都高了。妈妈饭都没让吃就拉着方一凡去补习班,母子矛盾一触即发,童文洁在公共场合教育方一凡,方一凡盛怒之下就冲妈妈发飙了。说妈妈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只拿自己和别人比。
我女儿看到后也大哭起来。女儿从来没针对父母的做法跟我说过那么长的话,那天她的话惊到我了。
她说:爸爸妈妈都喜欢拿孩子跟别人比,什么都比,说是激励孩子,实际上是刺激孩子。为什么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不好?为什么就不能听听孩子的想法。
我怯怯的问孩子:妈妈难道也是那样的妈妈吗?
孩子说:你不算,我们同学都羡慕我有你们这样的爸爸妈妈。
我又问:妈妈有什么好的?孩子破涕为笑:你和我做朋友,你没太多家长的架子,你开明让我觉得咱俩平等,你懂很多年轻人的东西,咱俩没啥代沟,总之你优秀呗!
我被孩子的话感动了。
我们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孩子们也都羡慕别人家的家长。我一不小心也成了“别人家的家长”了!我的自信心一下子就爆棚了,那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呗!作为孩子心中的“优秀”家长,我该如何陪伴孩子走过初中三年呢?
初中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在这个阶段成长,性格在这个阶段初步确定,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也逐步步入青春期。
初中更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大家几乎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孩子学习上,我最近的焦虑也都是围绕着孩子的学习。难道学习真的是我们这场“游戏”中的大BOSS吗?
我觉得:不!学习不是最重要的!
曾经看到过一封女儿给爸爸的信:
父亲差点昏厥。这时,他看到另外几个字,“未完,见反面”。他慌忙把信翻过来:
这个女孩太聪明了,短短几百字,就让爸爸明白了,世上还有比成绩更糟糕的事,放松心态,放下成绩还是难事吗?
“分!分!分!孩子的命根。”这句话从我们小时候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它却依然有效,分数仍然是大部分家长追求的终极目标,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前途,学校的考试成绩在所有的评判标准中,依然稳居首位。
那么,在生活中,在家长的心里,真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分数重要吗?真的没有什么事比考试没有考好更令人沮丧吗?当然有!孩子健康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对不同的孩子,每个家长的底线都是不同的。
也许你的底线是:你必须考到前三名;得进年级前十;怎么才甩第二名三分呀?
也许你的底线是:别给我惹是生非;你怎么总是追着倒数第二名啊?
而我的底线就是:孩子,你要健康快乐的活着!
是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底线。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有父母的温暖陪伴和学校的系统教育,我们还担心什么?
我反复给孩子讲:妈妈最关心的是你的身体健康,其次是你是心理健康,然后才是你的学习。我要强调的是:学习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在我这里,只排第三。因为我相信,一个不叛逆、能沟通、三观正的孩子,不怕教不好。
这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好?
每个家长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结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第一名只有一个,最好的那个放在更大的环境里又很难成为最好的哪一个。所以,矛盾就会出现,家里也就会经常上演鸡飞狗跳的戏码。
说道鸡飞狗跳,暑假时和孩子一起看了一部反映高中生学习、生活、友情,涉及每一个家庭中的平凡琐事、矛盾冲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电视剧《少年派》,在看到第三十二集林大为教育林妙妙时二人现代网络用语大比拼的桥段,我再次被张嘉译老师实力圈粉,赶紧找来原著认真拜读。同时也不禁反思,我们应该做怎样的老爸老妈?
女儿林妙妙为了直播几乎放弃了学习甚至打算轻生。被救下后,林大为何女儿进行了一次交谈。他评价女儿的直播视频:
他以他的学识和才华向女儿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这样的爸爸总是能很恰当的跟孩子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拨开孩子内心的阴霾,是个大智若愚的智者。我们是不是也能成为这种“智者”呢?多读书吧!丰富、提高自己的同时,也给孩子做好榜样,毕竟言传不及身教。
父母与孩子既是一辈子的牵绊,有时也是冤家。都说中年妇女的世界没有自己,只有娃;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抱怨自己的父母不可理喻,相信他们的爱是真的,但烦也是真的。
《少年派》中林妙妙对爸妈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们大人啊,得学会自立,不许总依赖孩子!”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父母一厢情愿地控制孩子,觉得自己在“伟大的付出”,并不在乎孩子的感受,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在我们无休止的强调成绩、强调名次,强调升学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强调孩子的感受,应该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所以,初中三年,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爸爸与妈妈也要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做子女,都在学习如何更好得相处,如何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而我们要明确的是,真正的教育,不是扼杀孩子的天性,而是如何更好得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更好得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家长不能万事包办,也不能过于松懈。
真正的好父母会更关心孩子的心智成长,而不是只看重学习成绩,会成为孩子坚强的依靠,还会懂得适时放手,给孩子更广阔的空间,更自由的选择权。
最后,我以史勤老师这本书的封面结束今天的分享: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