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手印》:血冤昭雪处,苍绳护人间
秦腔《血手印》,又名《苍蝇护项》《法场祭夫》,是扎根民间数百年的骨子老戏。它以一场离奇冤案为引,剖开世态炎凉,更在绝境中托起人性光辉,至今唱来仍如黄钟大吕,震人心魄。贫富变脸,血印成冤,讲的是北宋富绅王春华之女王桂英,自幼许配林佑安之子林孝童。林家突逢家道败落,王春华即刻翻脸悔婚,逼林家退亲。王桂英重情守义,暗约孝童夜半花园相会,命丫鬟赠银助其赴考。不料厨夫皮赞见财起意,杀死丫鬟劫银而去。孝童赴约时被尸绊倒,血染衣衫,仓惶归家又留血手印于门上。王春华借机诬其杀人,行贿官府,孝童屈打成招,被判斩刑。法场之上,王桂英抗父命冒死祭夫,剖心明志;临刑一刻,忽见群蝇蔽日护住孝童脖颈——天象示冤,监斩官惊疑停刑。包拯重审此案,见蝇抱笔尖于鼓面爬出“赞”字,终擒真凶皮赞,沉冤得雪。
“戏眼在“苦”,魂铸于情,看点如下:
苦音腔裂帛,悲愤动天地。此剧将秦腔“苦音”发挥到极致。法场祭夫一折,王桂英长哭慢板如寒泉呜咽,林孝童“甩发”“跪步”泣血控诉,声声剜心。一袭水袖翻飞似雪浪,道尽弱女对抗世俗之刚烈;两行血泪纵横如刀刻,刺透权钱勾结之黑暗。
蝇护项、血印裙,魔幻笔写现实魂。剧中“苍蝇护项”的异象,以魔幻手法撕开现实——贫者蒙冤时,天理亦显灵;而孝童咬指染血裙的细节(越剧版),更以血色印记为信,直指公义须以命相争。
包公一笔定黑白,民心所向即法魂。包拯黑面如铁,蟒袍生风,一段斩钉截铁的念白,不仅审凶除恶,更将“权不压法”的信念烙进观众心里。
古戏今鉴:血印未干,苍绳常在。
《血手印》之烈,在于它刺穿古今通病:嫌贫爱富的势利眼、草菅人命的糊涂官、金钱操纵的黑公堂。王桂英抗父祭夫,是女性对封建父权的悲壮突围;蝇阵护冤的奇观,则是百姓对“天理昭昭”的朴素信仰。
六百年秦腔雷音滚过,这出戏仍似一面镜子—— 照见贫富殊途时,情义可碎金;照见冤狱罗织处,蝼蚁亦成兵; 更照见世道再寒,总有人以血为印、以命点灯。
今日重闻法场祭夫那一哭,何尝不是在哭问苍生:若无包公,可有天理?若无蝇护,谁恤民命?这声诘问,至今铮铮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