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今天继续来分享一下“成长型思维”。
首先,这种思维模式能让我保持一种开放心态,并且持续激发我的好奇心。
就好像一个小孩子,身上总会有旺盛的求知欲,哪怕一个简单的故事,都会产生无数个“天真”的问题:
“妈妈,为什么鱼儿要在水里游呢?”,“爸爸, 为什么鸟儿要在天上飞呢?”
...
这种思维模式如果我能一直保持下去,就能持续焕发大脑对弥补认知的渴望和深度思考,
甚至变成一股强化个人与世界联系的力量, 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挑战性。
让我更有欲望去接触新事物,让我始终保持和新事物的连接,不断学习和适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02
—
其次,我觉得“成长型思维”不只是一种思维模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因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是可以提升的。
真正的优秀,也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不断优于过去的自己。
就像前两天我分享的我的写作,就是复盘反思,寻找差距,自己跟自己比,
时间多,就多写一点;时间少,那就少写一点;
状态好,那就写得丰满一点;状态差,那就写得简练一点。
我每天写作发文,就是练习思考,更是锻炼心态,认为暂时的写不好,就丢人丢大了,那是固定型思维。
这种能接受自己暂时的不完美,努力学习、不断精进,反而让我成为了一个能持续行动的人。
03
—
我发现,当我真正理解了"成长型思维"后,在我身上发生了两个改变:
第一、我会意识到,有时候影响我行动的,不一定是这件事情有多难,而是自己主动做事的意愿。
比如,有时候,我在工作会接到一些有难度的工作任务,并且需要占用我额外的时间。
如果换作以前的我,心里多多少少会有抗拒:我可不想花费这么多心思,吃力还不讨好。
但现在我会想:先把力所能及的做好,确实有困难,超出自己能力的,要么多花时间研究,要么请求别人帮助,总会有应对的办法。
而且,解决这样的难题,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第二、遇到问题,我想到的是马上开动脑筋找办法,而不是把问题推给别人。
如果总是想把问题推给别人,那自己就是个逃避者。如果先是从自己身上找办法,那自己就是个担当者。
所谓的担当,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解决问题上,就事论事,而不是挑谁的毛病,找谁的麻烦。
也正是这种心态和行为,让我有了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也给我带来了机会,让我有了成长。
04
—
最后,再扩展一下:
很多人说,做事要有智慧,做人要有格局。
智慧和格局这个东西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我认为,这东西人人都有,它本质上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层次。
就像刚踏入职场时,我习惯用执行者的角度去思考:没那么多“为什么”,用心做事就行,把我手头分配到的任务都做好。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学会了像产品经理一样去思考: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是同理心,是用户思维,我能为别人解决多大的问题,我就有多大的价值。最近这几年,我试着用管理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搭建架构、规划业务、协调资源,确保每个产出都能大于资源的投入。未来我还希望这样思考问题:作为决定战略目标的人,会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问题,要看行业的变化,要管理好预期,要做好结构化...
我想,这都是成长型思维在起作用!
如果能持续保持下去,就一定能让我获得新的洞察,拥有更全面的视角,然后站在这个视角去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做到顺势而动,借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