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虽说是初夏时节,但王维的这两句描写雨后秋景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摹了我此刻的心境。
雨后的中山路,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近处的虞山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树木葱郁,翠色欲滴。我深吸一口气,顿觉神清气爽,脚步也不由得轻快起来。
漫步在湿润的塑胶铺就的路面上,虞山的身影始终相伴左右。与晴日里苍翠挺拔的轮廓不同,雨后的山色更添几分朦胧诗意。山岚缭绕处,仿佛有仙人隐居;云开雾散时,又见层峦叠嶂。这般景致,让人不禁想起米芾笔下“烟雨江南”的意境。
转过一个弯,忽闻水声轰鸣。循声而去,但见龙潭瀑布如白练垂空,飞珠溅玉。潭水清澈见底,几个胆大的泳者悠然游弋。瀑布旁的岩石上,不知何年何月刻着“龙吟”二字,笔力雄浑,与奔流的水声相得益彰。
继续前行,三湾里的宅院静立路旁,白墙黛瓦间探出几枝树丫。再往前,山坡上的茶园层层叠叠,采茶女的身影在绿叶间若隐若现。路边的栗子树上开满了长条形的茸花,不久便会结满带刺的果实,而那片竹林则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三峰街上,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是各式小店,飘着茶香、墨香和刚出炉的糕点香气。转角处有一家新开的熟食店,那香味更引人馋涎欲滴。我在一家老茶馆前驻足,看茶艺师手法娴熟地冲泡碧螺春,茶汤在白瓷杯中泛起涟漪,犹如一幅动态的水墨画。
转过三峰街的青石牌坊,忽见一处白墙环绕的雅致院落,门楣上悬着“汇峰堂”三字匾额。推门而入,竟是一方别有洞天的江南园林。迎面便见一座太湖石堆砌的假山,高约丈余,嶙峋奇崛。假山底部暗藏洞穴,曲径通幽处,竟有清泉汩汩渗出,在石缝间汇成一道银链似的小瀑,落入下方的月牙池中。池上横跨着一座拱形小石桥,不过三五步长短,却做得极是精巧。池水清澈见底,数十尾锦鲤鱼在水中悠然游弋。
出了“汇峰堂”,往左拐弯,再沿中山路朝南走,便是山里人家。姜家湾与顾家湾的民居依山而建,粉墙、黛瓦、实木门楣、落地玻璃窗点缀着红灯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路过外国语学校时,正逢下课时分,年轻学子们的欢声笑语为这古朴的山路增添了生机。张鸟园里,几位老人在茶楼上品茗对弈,茶香袅袅中,棋子落盘的脆响格外清晰。
最令人流连的当属兴福禅寺。朱红的山门庄严古朴,寺内古柏参天,香烟缭绕。我在大雄宝殿前驻足,看信徒们虔诚膜拜,听梵音声声入耳。寺路街上,卖香烛的老妪、写书法的先生、捏糖人的手艺人,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正在路边树下操琴,周围聚着三五听众,拉到精彩处,众人齐声喝彩。路边的望岳楼茶室面馆,客人们泡上一杯虞山白茶,摆上一碗蕈油面,吃得津津有味,吱溜有声。他们高谈阔论,悠然自得。
走过寺路街,我踏上归途。回首望处,虞山依然笼罩在朦胧的薄雾之中,中山路蜿蜒如带。忽然明白,这路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千年的文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诗句再次浮上心头。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寻得如此清幽之地漫步,何其有幸也!
(何志平于2025.6.19 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