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他,却不喜欢他了!”
看到朋友最近的一篇文章,心里思量,有个陪你一起颠沛流离挺好的。
朋友和他的朋友临时决定出游,也就没有时间去计划一路的行程安排,只在那额度狭窄的下丘脑做了简要的构思就提包奔赴机场了,可想而知他们的一路肯定不会寂寞。朋友的天生如小店掌柜似的算计着口袋里并不富余的旅费,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冲动,他们在机场临时改变原本快捷舒适的交通,选择了我至今还未实现的绿皮车厢的火车,就这样他们开始了属于他们俩的“囧途。”
火车上朋友一直和我发微信,告诉我车上的行行种种,我既佩服他的那种说走就走洒脱也羡慕那种不受束缚的自由,于是根据他的口述,我在脑海里用稀碎的记忆和电影、小说中的片段恶补他此刻的境遇,为他还保留的任性大大的鼓掌。正当我心里还在为他的勇敢喝彩时,手机绿灯闪动,提示一条微信。我打开,:“我很爱她,但不喜欢她了。”这一句话像被冻的厚实的冰块,一下一下的砸向我的胸腔,掷地有声。有人说“爱是喜欢的延伸。”因为爱赋予了责任、义务,让人有使命感;反而是“喜欢”,如此纯粹,不掺杂半点杂质,让人总想着美好。可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极易破碎,他亦如此。我知道他对每段感情的投入,很多时候都想用凳子砸醒他对爱情的那份执着,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安慰他,更不知道此刻身在异处的他是多么的绝望,甚至都能想象出他此刻身体蜷缩在一起,只露出几根手指在7寸的屏幕上来回点动,也无法想象那种孤单侵袭全身的透彻。过了5分钟,我给他回复了很长的一段话,长的似乎让我以为一小时过去了似的漫长。
出于我对他这么多年的了解,他从小家境殷实,传说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实实在在体现在他身上;性格也很开朗、活泼,有着天使般的笑脸。可在他小学毕业,他却不得不面对父母离异的尴尬处境。对于一个还对满世界都是童话的孩子来说,这件事给他的心里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他变了,变得敏感了,变得除了信任的那几个老友之外不再信任别人了,变得在陌生人面前沉默了,但唯一没变的是对爱的那份执着,这也是我觉得他很厉害的地方。虽然我们选择了在异地上学,但每个星期总会定时的收到他的微信,俩年来从未间断;虽然每次他都会运足气力,然后用那快要震破喉咙的声音告诉我,他有恋人了,他是认真的,是真的想走到底的。我相信他是如此,每次都是如此,上帝作证。但每次分手他也能友好的和对方say goodbye,而且大方、淡定的祝福对方找到幸福。次数多了,就像每天起床刷牙一样,我就习以为常了。这次,他说分手的原因是:他爱她,却无法再喜欢她了。
过程不用我去问也可以神会:他是多么爱她的。每次微信总会告诉我,她是那么的温婉、淑雅,还善解人意。每年情人节他们都会一起出游,为纪念爱情美好。可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又是如此骨感。俩个人因为喜欢在一起,很美好,很新鲜,很欣喜;可时间久了,熟悉了彼此,就会知道对方也有短板、不足,有时候可以因为那份喜欢而开始迁就对方,但时间是把杀人都不带眨眼的刀啊,感情哪里可以抵得过时间、生活的消磨?他们还只是刚出二十的小伙子小姑娘,根本不可能抵得过时间的细水流长。我知道朋友肯定是思考了过后才做出的决定,心里却为他们难受,为这份感情不舍。我熟稔现今的少年,拥有一胸腔的激情和一身的热烈,但最缺少细水长流的安静的心。所以每段感情最后都是曲终人散、流离失所。
我不喜欢公开的讨论爱情,因为爱情本身就不适合探讨,它只适合用来给人经历。对于别人的爱情,哪怕是最亲的闺蜜,我们永远都是第三人称的角度来看,来听,来说;我们永远无法作为第一人称来看待别人的爱情。大多数人以为当闺蜜、朋友失恋了,做全方面的就是是理性的劝说和感性的陪伤心,抑或能动性的陪疯狂……无论是哪种,我觉得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还有信心和动力重新学会爱,学会平淡的珍惜细水流长的陪伴。也许是看多了朋友和周遭人的分分合合,有太多人哭着告诉我:我们都爱着,却分开了。
“为什么开始可以一起山盟海誓结尾却不能颠沛流离?”(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翻涌。)
是的,分开了!还有人一边说着,一边眼眶里的泪水直打转。那为什么在相互喜欢时不能好好珍惜呢?为什么非要在人前秀呢?因为你们只在乎别人羡慕你们的神仙伴侣,却从未想过人后要互相珍惜、彼此理解。很多人,非常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人都是:我们都爱着,却也分开了!
最后我打开手机:愿你能找个人陪你一起颠沛流离!
聊的手机也自动关机了,我想他应该也该下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