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
却不做人格美容
那么你真是很抱歉
前几天张小龙搞了个演讲,复盘一些要点的时候摘到了幕布上。
“人设”这个东西,大概是从各种明星“人设”崩塌的时候开始变成了热词。作为一个入门级营销小白以及初级情感小白,我感觉“人设”这一个词语,不如“人格美容”来的贴切。
如果说“美容”只是在外表上动动刀子,那“人格美容”这学问就得大了去了。
人格美容三部曲之塑造人设
公元9102年,塑造人设已经不是那么单一了。学霸也可以偶尔脱线,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气。单一化的人格美容已经不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所以生拉硬拽只追求一个人设的,在人格美容这条路上就已经落下了一大截。
简单的人格美容,势必从基础开始。原先的那些个低端学历,比如xx技校啊,xx专科啊当然是看不上的,但现在海归也显得不那么景气,国内的清北也用烂了,既然是人格美容,首先就得选择几个小众的,一般人还考不进去的学校,带点颜色(red)的大学自然是最好的。就算是海归,那也得本科起步,考研再出国,就显得又不够资格了。
接下去就是工作了。9102年了,我们已经看不上被剥削的“社·畜”了。所以说自己有工作肯定是很丢脸的。所以家里有几套房的收租哥,也不过是人格美容的底层。接下去的就不用我说了,公司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法人一定不是你,如果非得是公司法人,那至少得搞个三四家公司才行。
接下去就是衣品和装饰品了。不管是什么人设,越多的装饰总是越暴露自己的短板,尤其是n个稀奇古怪的奢侈装饰品往身上堆叠的时候,除了给人感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外,是没办法增加点美容出来的人格气质的。人设越高大上,装饰品越要少和含蓄。暴露自己的信息越少,越增加了一丝丝神秘感,但如果希望对方看轻自己,那就不要犹豫得往身上堆积各种品牌吧。
人格美容三部曲之维护人设
塑造了人设,维持就显得有些要紧。
赫本的《窈窕淑女》显然是人格美容手术成功的模板,或许后来的那些个明星啊偶像,就是用类似的人格美容术缔造出来的。必要的学识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已经美容成功脱离了原本的状态,维护人设就需要一些力气了。不同的人设需要具备的知识显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是怎么样的人设,势必要做到人设和言论一致。
如果是个学霸,那各种神奇的定律定理公式总是要烂熟于心,偶尔还得皮那么一下,发散思维,用公式代表语言,这样才显得你学识渊博。如果是个文化人,那么基础的四大名著总要读一读,历史经典也是要的,实在不行把常用的知识点背一背,以备不时之需。其实各种对话里的内容并不是很紧要,紧要的是说话的谈吐和节奏,每个人设都应该有自己的谈话节奏,有的人设轻声细语,有的人设言辞激烈,还是得根据自己的人设对症下药。当然了若是健谈的人设无法维持,不如直接以沉默。迅哥儿说过,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静静端坐,一言不发就足以震慑一圈人儿了,当然这是在前一步塑造人设已经做好的基础上。
搞定了谈吐,就该是表情管理了。幽默者并不是以大笑而幽默,但一个挑眉就足以引人发笑,人设的表情无疑是点睛之笔。至于如何维护人设的表情,那就是另一个需要投入的学问了。
除此之外,行为以及微小的细节也会暴露一个人的真实内在。既然要维持人设,就必须做全套,至少一个仙女儿笑的时候得记得捂住嘴不是?
人格美容三部曲之人设切换
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个人设,那么这个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既然都花了大功夫对自己的人格进行了美容,那更要趁此机会都塑造几个人设来回切换了。严肃的人设就得配个轻快的人设,霸道总裁也有柔软的一面,之所以人格美容让人如此趋之若鹜,更多的是不同的人设之间塑造的反差萌。
切换人设当然是需要不留痕迹的,但也不能在各种人面前的人设都不一样,若是切换得太过频繁,容易让人以为你是精神失常。我们要的是人设切换后带来的效果,而不是人设切换后带来的恶果。
9102年了,人格美容已经越来越盛行。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给自己做人格美容,只是有的人投入得不够,有得人投入过多。艾尼喂,如果把人格美容和人设变成游戏的设定来理解,那么就不难懂了。只是游戏的人设更加趋向于系统化和精密,不容易出错,但也显得不那么真实。而自我人格美容,可操作性更强,但是也会不够系统化,导致人格美容破产或失败。
生而为人,还是人格美容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