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塑造了一个“及时雨”宋江的形象。按照现在的推测,他只是个押司,我查了一下资料。押司,县衙里不止一位,一般有八位,也就有了高低之分,宋江是第一位押司,地位最高。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类似于现在诉讼类的小科长吧。因为掌握了销赃渠道,金钱来的相对容易,所以他用心打造了自己黑白两道的有求必应的形象,看过水浒的都知道宋江的结局。我想在现实中也是无法塑造一个有求必应的人的。
宋江初次见到武松时是在小旋风柴进的庄园里。一场误会后就拉着武松去喝酒,看武松的衣服旧了,马上就拿钱出来给武松做衣服。而后“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到与武松临分别时,宋江一直送了五七里路,摆酒送行,并拿出10两银子给武松作路费,然后一直目送武松远离到看不见的地方。
这个10两银子很好奇是对应现在多少钱呢?
据《宋史食货志》、《续资治通鉴》记载,自宋真宗起,由于白银存量少,导致银价不断上涨,一般为2 000个或以上的铜钱换1两白银。那么,按照《宋史食货志》里提及“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以及《宋史职官志》载“每斗(米)折钱三十文”。先按2000个铜钱换1两白银计算,当时的米价是1石600--300钱。这样一来,1两白银一般可以买4--8石大米。宋代一石一般为66公斤,则1两银子换成人民币约924--1848元左右。
也就是说1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W-2W元吧。
再回到水浒的故事里,拿下武松的江湖义气的桥段,宋江从头到尾似乎也就花了2W元的路费和几顿酒饭,送了一套全新的阿玛尼西装,却把英雄盖世的武松感动得五体投地。
宋江的有求必应很不简单的。
时间、人力和财力有穷,逻辑上个人无法有求必应,这是很明白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