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
Career Planning Guide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college students, it is a common concern for you to create a positive future.
This means being involved on campus and staying in the know of what's happening, networking with professors and going afte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 this is all in addition to acing your classes of course.
McGraw-Hill Education's Future Workforce Survey revealed some troubling statistics about recent graduates.
Only 4 in 10 U.S. college students feel prepared for their future careers.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南
作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未来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这意味着要参与校园活动,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与教授建立联系,追求专业经验——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你的课堂上。
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McGraw-Hill Education)的《未来劳动力调查》(Future Workforce Survey)披露了一些有关应届毕业生的令人不安的统计数据。
只有十分之四的美国大学生觉得自己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了准备。
Many reported feeling like their college experience did not provide the critical skills they need to transition into the workforce, such as solving complex problems (43%),resume writing (37%),interviewing (34%)and job searching (31%)
More than half of students surveyed said increased access to internship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would have helped them feel better prepared.
You can take control from this point forward and make the most out of your college experience - for better job prospects and career opportunities after graduation.
Whether it be an internship or volunteer gig, take every opportunity you come across to develop the skill set you'll need in the future. Finding these jobs will often require a proactive approach combined with patience, so carve out some time to do the work.
Are you a regular visitor of your college career center? From job fairs, career advisors to resume support and internships, there are so many campus career resources available. They could be surprisingly helpful for your career planning.
许多人表示,他们觉得自己的大学经历没有提供他们进入职场所需的关键技能,比如解决复杂问题(43%)、写简历(37%)、面试(34%)和求职(31%)
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获得更多实习机会和其他专业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做好更好的准备。
你可以从这一点开始控制自己,充分利用你的大学经历,在毕业后获得更好的工作前景和职业机会。
无论是实习还是志愿者工作,抓住每一个机会发展你将来需要的技能。找到这些工作往往需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耐心,所以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做这项工作。
你是大学就业中心的常客吗?从招聘会、职业顾问到简历支持和实习,校园里有很多可用的职业资源。它们对你的职业规划会有惊人的帮助。
美文阅读笔记
㈠有句话叫做“破镜不照”。
破了的镜子就不要再照了。不要对过去了的事情耿耿于怀,努力向前才是最重要的。
失败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原地止步也毫无意义。
不要停留在原地,快快迈出下一步——禅里也有这种积极的精神。
反省,不是要求你去做自我批评。
只是要你冷静地回顾自己。
失败了,当然要好好分析失败的原因。一定要把教训铭记在心,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不过,反省完了,就不要再耿耿于怀了。
“没事儿没事儿,总有办法。”“过去的事情已经没办法了,忘掉吧!”——一定要把这些话说出来——不光在心里想,说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若你去积极地思考,大脑本身也会积极地思考,听说这一点在大脑科学的领域里已经得到了证明。
一味地后悔,只会得病。
㈡日本有一群老人喜欢定期举行茶会,互通消息。他们的一个嗜好就是收集各类名贵茶叶,将其混合后,创造出口味绝佳的新茶。
一日,轮到其中最年长之人做东。他的茶道仪式颇为讲究,还用金器盛着茶叶,郑重地分给在座诸人。所有人都对他的茶赞不绝口,向他请教如何能制出如此绝品。
老人微微一笑,说:“各位,你们认为的绝品其实就是我的佃户们喝的茶。生活中的绝品既不昂贵,亦不难寻。”
㈢朋友S酷爱旗袍,每次聚会都穿不同风格的旗袍出席,她说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旗袍店,天天穿着旗袍招呼客人。我们纷纷支持,觉得S如此热爱旗袍,一定会把这家店经营得与众不同。在我们的鼓励下,S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开一家旗袍店,这辈子只剩下这么点爱好,再不去做,就真的老了。于是,S开始寻找店铺、货源,忙得不可开交。
朋友聚会时,我们关心地问她旗袍店什么时候开张,到时好去给她捧场。原本还谈笑风生的S突然变得闷闷不乐起来,说旗袍店不开了,说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我们忙问遇到了什么困难,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忙。
S犹豫了一会儿说,老公不同意,觉得她现在的工作稳定又体面,收入也不错,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而一旦开店,前期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会非常可观,而且她从来没有做过生意,老公对她的能力不信任,觉得此举太疯狂了。并且联合了她父母给她施压,父母也劝她别折腾,放着好好的福不享,开什么店呢!要是店没开好,还影响了夫妻感情,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在一群人的反对下,S迟疑了,虽然还是热爱旗袍,虽然开旗袍店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但她不敢坚持了。
我们叹了口气,没说什么,毕竟那是她的人生、她的选择,我们尊重就好。
回去的路上,S自嘲地说:“我以为只是妥协一次,结果我却妥协了一辈子。”
我认识S很多年了,她的性格和脾气都很好,很少与人争执,遇到事情总是习惯为别人着想。
念大学时,她想选音乐系,可是在父母眼里音乐不是个正经科目,念了也没大用,坚持让她选择金融,因为她有个姑姑是银行行长。S郁闷了很久,还是顺从了父母,选了完全不喜欢的金融专业。那四年里,我不止一次地听到S抱怨父母,但她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
毕业后,同时有两个男生追她,其中一个家境不太好,但对S用情极深,S也很喜欢他。另一个追求者就是她现在的老公,家境优越,但S总觉得他太过自私。可父母完全不支持她选择前者,认为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还怎么给她幸福。这一次,S抗争了,父母极为震怒,采取了激烈的手段迫使S就范,甚至跑到男方公司去闹,S很快败下阵来妥协了。男友流着泪对她说:“我根本不在意你父母怎么对我,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什么都能承受。”但S没有足够的勇气与父母对抗,两人含泪分了手,S嫁给了父母满意的男人。
婚后,S是个好说话的人,有什么分歧,她会退让妥协,所以和现在的老公相处也没有大问题。如果不是这次的开店事件,两人应该会一直平平静静地生活下去。
大多数人也觉得S生活得不错,夫妻俩收入不错,只有一个孩子,双方父母条件也不错,比起很多人而言,她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人了。
然而,在一次同学聚会后,S打电话给我:“亲爱的,今天我又见到他了,看见他的那一刻,我只有一个想法,我这辈子嫁错人了,我不快乐,我真的一点也不快乐。”
我完全理解她的心情,S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一个没有期待和追求的人生,其他东西再充足,也是枉然。
结婚一年的朋友喝得大醉时对我说:“亲爱的,我遇见自己想要的人了,可是我已经结婚了,如果……如果他早一年出现,如果……如果我再坚持一年,也许人生就不一样了,可是人生没有如果,我没有出轨,可是我现在对老公处处看不顺眼,这样下去很危险,我该怎么办?”
看着她痛苦的样子,我除了叹气,丝毫帮不了她。
我曾经看到一句话,我们当中很多人,穷其一生也不会找到自己的真爱,因为我们在真爱来临之前已经向生活妥协,在周围人的催促和自我暗示下,与一个不怎么爱,却被称为“最适合”的人早早捆绑在一起。甚至很多人以“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纯真的爱情,最后不过都是柴米油盐”安慰自己。纯真的爱情、美满的生活绝对有,只是看你有没有勇气去坚持等它的到来。
我们经常抱怨生活各种不顺心,婚姻生活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工作枯燥乏味,毫无乐趣。
可是,曾经你也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对事业有自己的规划和追求,为什么最后会生活成这样呢?你努力过吗?你坚持过吗?你有没有勇气在真爱到来之前顶住所有的压力,只为找一个自己喜欢又满意的伴侣呢?你有没有勇气抵住所有的质疑与诱惑,只为坚持自己的梦想呢?你妥协得越多,就失去越多,最后只剩下怨念与不甘。
我们一直以为妥协一些,将就一些,这个世界就会为我们让出一席之地,但最后除了失去更多,什么都不曾得到,徒增许多怨念。每一次妥协的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目的,或者害怕失去,或为息事宁人。很多人认为降低标准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其实不是,你拥有的底线才决定你不会失去什么。一旦你丧失了底线,很快就会溃不成军,你在乎的东西,会一样样失去。也许你能获得暂时的平静,但很快就需要你做出更大的妥协,直至你丧失所有原则,被生活打入十八层地狱。
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我已经一退再退,为什么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呢?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也许身后是万丈悬崖。这个世界上值得你退让妥协的人只有一种,那就是成熟感恩珍惜你的付出的人,可是这样的人不会让你委曲求全,牺牲自己。
一个需要你委屈自己时时妥协的人,绝对给不了你想要的人生。你的妥协成全不了对方,他只会在你的妥协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需求罢了;你的妥协也成全不了自己,因为每一次妥协都必定带有目的,当事与愿违时,是否甘心,答案自在你心。
不必羡慕那些过得比你精彩自由的人,他们并不比你优秀,只是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里,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并且有勇气去坚持。
㈣1
如果有人非要问我历史学得如何,我的回答注定让他失望。要是我说我对我和奶奶的交往史吃得最透,接着还正经八百地说奶奶是哲思深厚的大方之家,免不了有人会把大牙笑掉。
我承认历史——甚至“历史”这个词——和我在彼此眼里都很陌生,我也承认这一生里,奶奶的农民身份链条从来没有过一天的断裂。可是,人们得承认,没有一段历史离得开农民的喂养,也得承认,一个农民的哲学范畴,有可能远远超出一亩三分地的边界。
2
我总算明白了。人与人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就像书桌上的一摞书,高低上下随时可以变换,书桌和书却永远只能固守在自己的位置。
番茄转红了,奶奶挑了几个,让给外太祖母送去;核桃饱满了,奶奶装了一篮,让给外太祖母送去;鸡子变成鸡婆了,奶奶凑了一钵蛋,让给外太祖母送去……那时,外太祖母是我家最年长的老人。
老人住的地方,离我们三四里地。很多时候,奶奶轮番差使她的子孙后代,替她走在回娘家的路上,并在一次次的往复间,强化对血缘的追溯与体认。而我对于这年复一年行走意义的认知更进一层,是在外太祖母有说有笑的面容被一块冰凉的墓碑置换以后。当我再也不能看着老人的小脚因为我们的到来搅动起满屋风云,我终于知道,那条蜿蜒在稻麦荷菽间的小路,不光是连接奶奶与母体的脐带,还是我读到的第一部人生之书。
3
奶奶的八个儿女中有五个“出去”了。“出去”,就是蜕了“农皮”,吃上公粮。要知道,在当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自己的命运有多么同情,对有人“出去”的人家就有多么歆羡。
而这只不过是奶奶威望广厦的四梁八柱。让她成为平地高楼的,是几十口人几十年里对她绝对服从、绝不冒犯、绝顶孝顺的自觉自愿。
一个人的权威,是自己苦心营造的还是别人顶礼奉送的,实在有着本质和品质的不同。奶奶的优越感就是这样养成的吧。有一次,她竟对我说:“如今这日子,给个省长当,我也不舍得换。”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挤对她,我才不会客气。
奶奶才不理会我的小肚鸡肠,慢腾腾地说:“你看电视里好多有权有势的人,下面的人当面叫你大人,背后骂你小人,有啥意思?我这个乡巴佬活得倒还实在些——至少,这家子人没哪个对我不是巴心巴肝。”
奶奶接着又说:“人家服你,生产队长也受人尊敬;人家不服,占地再宽,还不是白铁皮一张。”
4
奶奶端坐在八仙桌边,或者斜倚在卧榻之上,我所看到的,从来都是她不怒自威的气度、宽和从容的气场。
还在三四岁时,儿子就已知道,但凡家里有稀罕东西,在孝敬老祖前,是绝不可以碰一下的。他起初也感到委屈,后来就通泰了:没有老的就没有小的;老的没有,小的就不能有。这句话,当然是我告诉他的——我小时候,父亲就是这样告诉我的;自然,父亲小时候,奶奶也是这样对他讲的。
奶奶传给后人一句话,进而顺理成章地从这句话里得到丰厚的回报。还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奶奶就坐飞机逛过北京,乘轮船游过三峡,搭火车打望过连天碧草、大漠黄沙。多数时候,奶奶留守家中,于是,她的散布在外的子孙的孝心,顺着邮路“四方来朝”,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5
1979年春天,奶奶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归来,她被家里人剥夺了劳动的权利。奶奶到底闲不住,她要忙的事不少,最重要的是和周家幺爷爷一起烧香、念经。
周家幺爷爷是“五保户”。虽是一介女辈,但村中无论老少,均以“周家幺爷爷”相称。奶奶和她一起念的是经书。印象中,蝇头小楷疏朗有致地落在那线装手抄本上,要说内容,却是记不起了。
和周家幺爷爷一样,奶奶其实一个字都不认识。她的记性也说不上好,离开书,不管前三句如何顺畅,第四句准保卡壳。但手一碰到书,那些字酒醒一般,立马就活跃起来。
“为啥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周家念经呢?”我不明白。
“因为她没儿没女,孤苦伶仃。”奶奶说。
在这件事上,我真有些后知后觉了——每次出门前,除了经书,奶奶总会带上一点别的东西,比如一把挂面,或者几棵白菜。
她接下来的一句话却是我没有想到的:“人老了会眼花,但观音菩萨不会。”
那时少不更事,奶奶的话,我与其说并未在意,不如说并没听懂。直到今天,从时间的回音壁上,我才读懂奶奶话里的话:嘴上念的是一本经,心里念的是另一本经,就算你骗得过自己,总还有一双无迹可寻却又无处不在的眼睛,会把真相看穿,把你看透。
奶奶高格又低调地活着,不知疲惫。
6
土地是叔叔姑姑们跳出“农门”后蜕下的“皮”。爸爸常年和他的小本生意一起在外漂着,东一块西一块的责任田,母亲不得不大包大揽。两个哥哥参军后,我成了母亲唯一可以指望的帮手。喂猪垫圈,洗衣做饭,占据了我一天的大多数时间,而一俟放了农忙假,这些繁复琐碎之事,全然上不得桌面。
所幸“僧多粥少”,村里每个人头上只顶着六七分田地;可恶的是地肥产量高,一亩少说能收一千四五百斤稻谷。畏惧风调雨顺、大地丰收,不是我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因为一个少年在日复一日翻晒粮食的过程中,对于生活的热情,已经先于谷粒里的水分,被日头不停地蒸发。
翻晒稻谷与清理稻叶,是烈日同我的合作,也是烈日与我的对垒。谷粒可以在我手下翻身,我的两张脸,却难逃被日头一次又一次煎炸得外焦里嫩的命运。没有三四个饱足的晴日,颗粒归仓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晚上把稻谷请进屋躲雨,第二天早上再送出去让它们吸食阳光。在十多岁的我手上,一亩田至少有上万斤的重量。
只有我一个人在晒楼的时候,奶奶会将半杯啤酒递到我跟前,然后接过我手上的谷耙,接过我的活。玻璃杯里的泡沫缓缓下沉、消失,与之对应的,是笑容在奶奶脸上缓缓升起、定格。恰到好处的是,一阵风贴着脖子从脑后掠过,奶奶的目光从我的眼眶洒进心间,宛如明月。回想起来,那是农忙时节里仅有的可以感知美好的时光,是从炎炎夏日坚硬躯壳里剥离出来的清凉,是长夜至暗处亮起的一点灯影,是对已经厌倦的世界仅存的一丝好感。
比啤酒更能补充能量的是奶奶盛在杯里的一句话:“你不怕苦,苦就会怕你。”
这句话在我后来的人生经验里并没有完全得到印证,所幸余生还长,我愿意借用它的全部,作为奶奶的论据。
奶奶不是佛,但我早已是她的信徒。
7
初中毕业那年,我考上了“委培”中专。老师们觉得能长成“半残品”于我已是撞了“天昏”,这让很要面子的父亲觉得很没有面子。我的录取通知书被他草纸一样扔进了猪圈。当“草纸”停落在一个粪团旁,他的声音划伤了我的耳朵:“一头猪。”
圈里明明关着两头猪呀。等我明白过来那两头和另一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时,大概也明白了,那其实差不多也是一回事。让两头和一头最终得以区分的是奶奶云淡风轻的一句话:“你是在骂他,还是骂自个儿?”
“哪个喊他不争气?一头猪吆到北京去了,回来还是一头猪!”父亲和奶奶说话,语调很少那样高。
“就算真是一头猪,膘也有厚有薄。”
奶奶点到了父亲的穴位。他怔在那里,不再开腔。
奶奶从猪圈里捡起那张纸,捡起了我的人生。
8
奶奶麾下的“公家人”多,常有人登门造访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无事不登三宝殿,来人多是有事相托。倘是借钱借粮、讲理劝架之类,奶奶通常不会让人失望,若事情不是当下她能应承的,她也一定会好言好语求得谅解。待人家断了念想,抱憾离开,她却在脑子里忙不迭地翻开花名册,在她的子孙里来一个“沙场点兵”。
奶奶因此被“加官晋爵”。第一次被叫“刘局长”时,奶奶以为我在叫别人,但她很快反应过来。后来再这么叫她,她居然也不怎么反对。一些人吃着公粮不正经办事,我比他们当得还伸抖(四川方言,清楚的意思)些。是不是这样想的,我没有问过奶奶。
别看老人家慈眉善目,一旦脸上变了颜色,那可是让人一小壶喝不下来的。一次,六叔六婶不知何故闹起口角,情急之下,六叔竟要借拳头讲理。“梆、梆、梆”,几声闷响过后,六叔的手总算放了下来,而奶奶手上的拐杖,仍然对他的后背虎视眈眈。六婶作为奶奶的“生活秘书”,在后来的日子里,对奶奶的照顾无可挑剔。
七十岁前,对于自己的子孙,老人家热衷于耳提面命,恩威并施;年过古稀之后,对于一应家庭事务,奶奶几乎都睁只眼闭只眼,谁要找她拿主意,管你是实是虚,她一概打太极。
民国时期,老家遍地鸦片,都说权力比鸦片还容易上瘾。“你咋就没成‘瘾君子’呢?”我问奶奶。
奶奶说:“但凡成了瘾的,都不是君子。”
9
“你们对我这样好,我死都值得了。”“你们对我这样好,我死太不值得了。”这两句都是奶奶经常说的话。
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上会突然有一只鸟飞过,你也不知道奶奶什么时候会冒出这样的话。但这些话很多时候都是从她被窝里冒出来的。我们孙子辈,即使已年过四十,也还是喜欢钻进奶奶的被窝。如果她睡着了,就和她顺着她的梦入梦;如果她没有睡着,就来一番东拉西扯。这个时候的奶奶不是奶奶,可以叫她首长、老刘、炳芬同志,或者刘大局长。我们负责没心没肺,她负责眉开眼笑。
只有想起死亡的时候,奶奶的眼眶里才会涌起忧伤。
奶奶说:“我在观世音面前许过愿,下辈子,我们还做一家人。”
奶奶说:“我不怕死,我只是舍不得离开你们。”
奶奶渴望长生,可她早看透了死亡。
10
没有一条路没有尽头。
2018年2月27日12时16分,奶奶用永远的沉默留下遗言,从此与我们天人永隔。
活着不打扰别人,就是对于自己的永远离去,奶奶也提前打了招呼:“谁也别说。”奶奶走后,家里没设灵堂,家人没贴讣告,但是前来送行的依然不下三四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