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算不上是文艺青年,值得庆幸的是,悲伤疲惫时,仍愿意用读书写字的方式,排泄情绪,令自己安定。
记得书是一直爱看的,小学时候有次,放学路上一边走路一边看故事会,一脚陷进人家建房子用的泥浆,回家时蹑手蹑脚偷偷换下鞋去河边洗好再回去的;初中时,那应该是外面一本英语或数学,里面夹着一本知音,也看的入迷。那时候是没有书,大人们看什么便也跟着看什么,看的书大多是邻居已成人的哥哥姐姐的,书虽成熟些,但聊胜于无,也是为我打开了一个新奇世界,哪若现在孩子又是绘本、又是故事表演,3、4岁便有自己的小书架,比我们那时不知幸福多少。
虽说小时爱看书,想起来大约也是因为没有书,物以稀为贵,仿佛记得,小学时有同桌想要抄作业,自己提出愿意用他家课外书来换,但是后续,全然不记得,可能还是没有看到过所谓的课外书吧。后来大学毕业后去上海,在图书馆满架满架的书面前,第一次对选书有了种迷茫,一来写书的人越来越遍地,二来从学生到进入社会到奋斗,越会发现,生活中不光诗和远方,还有现实和苟且。因这两个原因,后来去书店买书也是这般茫然,直至渐买渐少。唯一庆幸的是,不曾完全丢弃。而如今,更想好好拾起。
从看到写,还是需要积累的过程,学生时代叫写作文,第一次对写作文有感性的认识,记不清是小学还是初中,只清楚地记得是因为一个和我同龄的姐姐,舅舅家的女儿。那次我们玩得很晚,两人都非常想睡了,姐姐用她那个年纪难得的自制力对我说,你先睡吧,我还有篇作文。半夜时分,我已是一觉睡醒,看她仍坐在桌前,没有在写什么,很是诧异,问她干嘛还不睡。然后我就听到一句让我那晚没睡着,至今仍记得的话:我被自己写的东西感动了。顿悟,有时候就在不经意的时刻因某句不经意的话吧,反正在那个时刻,我便有顿悟的感觉,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感动自己,才会感动别人。以致后来的作文,带着些这样情愫,也渐有了些被老师肯定的作文了。
高中时候,和同样喜欢文字的朋友,办起文学社,自编自写办了几期报刊,那应是学生时代最喜欢写作文的时段了。看着印有自己文字的报刊被贴在展览窗上,遇见学姐自我介绍后人家会说,哦,原来你就是那个写什么什么的谁谁。有种被肯定的小小自豪。想来那时候真心喜欢写,语文老师布置周记任务,而且是自愿交作业,我却把周记当日记写,不是记流水账,以散文和小说为主,有点类似写作打卡。有次早读课,语文老师慢慢踱到我面前,对我说,你以后可以成为一名作家。那时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还有懵懂,到底还是思虑有限。
而我也到底辜负了老师的期望,文理分科时,考虑到那时成绩较平均,甚至理科单科稍好些,所以和大部分人一样,选择了理科,然后一路走来,越写越少,直至胸有千言,笔无一字。
遇见简书的时候,还是有些激动,终于有个很纯粹的写字交流的平台,第一次知道有写作打卡这种事,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互相监督、彼此交流,是件不能再棒的事,便一直想进入这个群,只是比较愚笨,没有找到。
刚开始进简书的时候,踌躇满志,实际下笔的时候,才发觉已是不易,放了些之前的文字进去,有的被拒,有的被沉默,受了些小打击。虽写的不多,却也关注着不断更新的文字,有感动,有不知所以,有跃然纸上的才情,也有粗糙。近来也开始下笔去写,或好或坏,关键要动笔,而在动笔之后,最要谨记的便是:对文字要怀有敬畏之心。
我们所写的文字是自由的,发布在任一公众平台也是自由的,但我不知有多少人,能在写完一篇文章后,反复自我审阅、修改,还是按下最后一个空格后便急匆匆输送到各个平台。这是个快速便捷的时代,也流露出时代的功利浮躁。就文字而言,新书层出不穷,好书却屈指可数,很难拎得出能让人更文必入的作家。
写字,本是件孤单的事,需承受寂寞,不是在喧闹中一气呵成;写字,是与自己的心灵、与自己所写的文字进行对话;写字,要对文字有敬畏之心,对文字负责任,哪怕只有一个读者,也要对读者负责任。
性情沉稳些,果然文字随性情,因为想重拾阅读和文字,便有了这篇自勉,虽是絮叨粗糙些,但首先是动笔,然后心存敬意,之后,才会想着收获更多相通之人,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文字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