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最近陷入瓶颈的缘故,让我再次去想“怎样写好一个故事”的古早问题。想了半天,好像有一点心得。在方家看来是狗屁,在我就值得记录了。
一。人只有先对主人公感兴趣,才会对故事感兴趣。
很多高概念故事看起来味同嚼蜡。因为读故事的人对主角没有建立任何同情,作者对主角也没有同情,主角是个活动人形,完成安排的预定动作。我对主人公不感兴趣,他身上发生任何事情我都不会感兴趣。这是小说和影像化作品的一个区别,影像化作品有时候因为演员本身就能建立同情,观众被强行带入去欣赏悬念、奇观和设定。
高概念的故事,还可以有刻板的角色。不是高概念的故事,角色站不住,就彻底死球。譬如国产青春片,套路的人物+套路的细节+套路的故事+套路的对白
在我来看,后两者都是可以套路的,前两者如果套路,死定了。
二。在塑造都市人物方面,张嘉佳老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范本,值得借鉴学习:
1。首先,建立一个单一且极端特征的主人公,注意,一定要单一(只有一个),一定要极端(假如这个特征是吃货,那就是做到一顿吃下20斤小龙虾;如果这个特征是备胎,那就是专注备胎20年),我随口举例的这些特征是套路的,但是一定可以找到不套路的特征。都市人物总是具备某种共性,即便不能带入,但能让你的主人公建立存在感。
2。然后,让主人公处于一段关系之中,这个关系不用描述他发生的过程,只要处于就可以了。譬如单恋、热恋,备胎,冷战。
3。最后,设计一个对这个静态关系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是一定经过精心设计后视觉化的,对应主人公的极端特征的。譬如连环拼酒,譬如GPS告白。最好是先有这个结局,再来写这个故事。
基本上掌握了这套模板,你也可以有一个张嘉佳式的睡前故事。当然,套路是这样,张老师的文字能力,那就要看天分了,这是学不了的。
三。人对虚构故事的容忍度不高
如果主人公我不认识,我不熟悉,我就没有兴趣去听他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要把虚构故事假装成非虚构的样子。鬼故事的第一要诀是说成自己的亲身经历,恋爱故事也一样。我同学我邻居我同事我亲戚我爹妈。这是小伎俩,但也表明人对真实的需求。
ps:
1.建立人物比想个点子困难多了。
2.为什么现在很少都市传说了?亦舒老师那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