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1.[韩]韩江 《素食者》
平凡的毫无优点,却又很好承担起了家庭责任的妻子,某天做了一个噩梦后,决定做一个素食者。因此,家庭的平静被打破,大家庭的权力和软强迫失效后,妻子慢慢从以自我降序的方式退出人类社会,从素食者,变成动物,再变成植物。而妻子的姐姐则因为爱和责任,反而慢慢从女性的固有角色中觉醒,开始反思生活中的意义。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所以没太大感触。中间有关于姐夫的那一章没有看明白想表达的意思。
2.刘心武《钟鼓楼》
这本书很有意思,借着薛家娶亲这样一件小事,以时辰为线,分时段段和小节去,一节节抖搂开了四合院里的众多家庭,以及每个家庭中发生的悲喜剧。
读完一梳理,才人物发现远远多于其他小说。但因为出场时间不同,每小节只介绍几个人,相互勾连下居然不杂乱,群像也很丰富。大多数的故事里,都跟时间或时代挂上了一点关系,通过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去展示几十年来人们思想的飞速发展——薛家三个女性不同的婚姻习俗,姚家偷走的小坤表,荀家准儿媳和娃娃亲之间思想的差距,路家旧社会和新社会下生活的不同,张家对时间和工作效率的追求,澹台家对古老戏剧的改良创新,慕家对婚姻爱情观念的冲突……
每个小故事凑成了一本很繁复又朴实的小说。果然不愧是得了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值得一读!
3.大米《小巷人家》
一路点灯熬油地看完了,不知道作者是何人,写得实在是太精彩。
一个苏州棉纺厂家属小院,三户职工人家,两代人成长中的欢喜剧,过程中又透着时代的飞速变迁。这么说起来,跟前几天看的刘心武的《钟鼓楼》设定很像。但是《钟鼓楼》是借着同一天写各个人物,《小巷人家》则是跟着孩童一起成长。所以,一个是更突出时代和人民思想变化,另一个则更情景化。此外,作者的文笔真的是一大加分项,写得轻松幽默,每个人物特点跃然纸上,看到精彩的段落令人拍案叫绝。《小巷人家》这本书真的太适合被改编成电视剧了。
4.梁晓声《黄卡》
建国初,推行户籍制度,办理的户口本封皮是黄色,被老百姓们称为“黄卡”。黄家和张家被一条小路分开,黄家是乡下人,张家是城里人,是即将成为亲家的两户。黄家当家的,馄饨摊老板黄吉顺在听说城市户口即将划定,就耍心机和张家互换了房子,于是两家的户口性质从此发生了改变。黄家吃上了商品粮,张家则因为变成农村户口,失掉了工人身份,开始变成农民。于是,两家关系断绝,两对情侣分散。直到第三代成了顶梁柱,才在时代剧变中结为鸳侣,慢慢消弭仇恨。
连续看了三本有关于时代中小人物的小说,有点审美疲劳了。
相对来说,三本中我更推另外两本,这本如果不是梁晓声的作品,以这种剧情和文笔都不太行的风格,我大概会中途弃书。
5.[西]安赫莱斯·多尼亚特 《高山上的小邮局》
邮差莎拉要被调走了,要离开她生活了那么久的小村庄。在一个不写信的地方,为什么还需要邮局呢?她的忘年交罗莎决定帮助她,于是发起了一个长长的书信接龙,试图让匿名的信件接龙直达首府,牢固得无人可以切断。每一个收到信的人,都在纠结之后在书信里开放了自己的人生,也通过写信去完成了自我的突破和疗愈,书信将他们相连,拯救了莎拉的职业,也疗愈了他们自己。
这是第二遍还是第三遍看了,看多了以后发现这本书也并没有初看时那么惊艳,但是它让我想到自己年少时书信往来的时光。写信向报纸投稿,写信跟已经分别的同学沟通,写信和笔友聊文学聊人生,直到现在,我还会源源不断地收到朋友们和学生们在各个旅游景点给我寄来的明信片。可以说,我喜欢这种纸笔和文字带来的浪漫。
6.[日] 濑尾麻衣子《幸福的餐桌》
爸爸从今天开始,决定不当爸爸了。
他辞掉了教师的工作,开始试着自由生活。妈妈也已经不再当妈妈了,她离开了家,但是还每天回来给我们送晚饭。学霸哥哥不再是哥哥,他突然拒绝高考,去了一家农场专心研究有机蔬菜。而我到了梅雨季节就开始烦躁不安。我们的家庭,在爸爸自杀未遂的事件后,平静的表面下内流汹涌。直到哥哥找到真爱,而我的恋人突然离世。慢慢的,每个不称职的家庭成员又开始为了我,努力做微小的事,期待着彼此能够接受死亡,失序的家庭重新运转。
这本日式小说不少人认为是治愈系,但是我在读的时候也并没有感觉治愈,只能算是把故事说完整了且不增压而已,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可以读,也不会再读第二遍。
儿童文学
7.程芳《香草》
香草是个提前上小学的、淘气的留守儿童。这本书分成春夏秋冬四个篇章,记载了小香草的童年到少年的生活。每个季节里,香草都经历着不同的大事件,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如果说春季的重大事件是来自同学的霸凌与和解,那么夏天的大事应该就是合唱比赛。一群老师和孩子,为了学校不解散,不至于让孩子们辍学,拼尽全力去评各种比赛的奖项,克服一切困难去组建合唱队。最终,合唱队成功地赢得三等奖,穿着破烂的乡下娃感动了所有人。
春季、夏季、秋季三个篇章都非常棒,可惜最后冬季部分有点后劲不足。总体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儿童文学,很值得高年级儿童阅读。
8.[美]罗伯特·基梅尔·史密斯 《我和外公的战争》
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外公的到来,打破了我平静的生活。我被迫搬出自己最喜欢的房间。我很喜欢我的外公,但为此我要跟外公宣战。我们在一起做有趣的事,发动战争又互相保密,直到某天我们握手言和。在战争的过程中,外公从外婆去世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我也明白了什么是爱。
从儿童的视角来说,这真的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从老师和家长的视角,又能看到一些额外的东西,比如,儿童并不能理解亲人的失去。在做出某些决定的时候,也不能因为孩子小就直接帮他做决定。因为不让一个人说话,不代表他受到的伤害就此消失。应该怎样解决?故事的最后几章,给我们留下了最好的方法。
9.[日]新美南吉 《去年的树》
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集也算是看了两本了,都属于说不上喜欢,也说不出哪里不好的玄妙评价。
就这本而言,最有名的一篇《去年的树》我反到没什么感觉,相对更喜欢《小狐狸买手套》。其他的篇章里,有不少都有一点淡淡的忧愁在,尤其是最后一篇《小太郎的悲哀》,肚子疼的同伴还有回来玩的时候,送去老家的同伴节日也会回来一起玩,但是从今天起成为大人的同伴,就再也不能一起玩了。这么想起来,儿童的世界除了欢乐,倒是真的有点成人感受不到的,细腻的孤单。
10.[法] 克里斯蒂娜·阿尔诺迪 《我十五岁,还不想死》
同样是描写战争的儿童文学,《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用儿童的眼光,把战争童稚化给你看,用儿童的天真语调去写自己身遭各种残忍的变化,站的是胜利方的视角,只在书的最后给人致命一击,用这种隔了一层轻纱的方式去让小读者感受战争的残酷。而这本《我十五岁,还不想死》的小作者却是以幸存者的角度,用日记真实记录下了自己在布达佩斯包围战中自己几十天的经历。怎么住,怎么找吃的,怎么在断水的时候提水,怎么躲避轰炸。在这样的过程中,她也完全不避讳人性的善良和丑恶,而是把他们和盘托出。
这本书不长,但是读起来是真的残忍。战争不论正义与否,都会波及无辜的人民。希望世界和平。
11.[法] 儒勒·列那尔 《胡萝卜须》
看的时候,我感觉到生理不适。
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即使不能平衡多孩家庭中每个孩子分担的工作量和关爱,至少也不应该去厚此薄彼,营造出天堑一样的差别。但是细想想,这种戏剧化的差异背后,实际上可能是每个家庭的夸张式缩影。就如同这本书里说的一样,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成为孤儿。
胡萝卜须在接受教育之后,慢慢的认清了自己被家庭霸凌的现实,并且开始试图反抗,生活中有了一丝撬开的缝隙。看到后面他淡淡地向父亲陈述“妈妈不爱我”的事实,父亲苍白辩解这一段,真是难受。 读完这本书,我会忍不住去想,长大以后的胡萝卜须是什么样子呢?他会不会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去治愈童年?希望他学会自己评价自己,把安全感还到自己手上。
网络文学
12.蓬莱客《折腰》
徒弟强烈推荐我的小说,架空穿越类言情。网文国仇家恨爱情和解基本都有了,逆天改命的程序也有了,本身也没有什么剧情bug,所以还是挺能看的。
最好的点是作者对服饰的描写非常考究,这一点真的是比大多数网文作者要强得多了。
13.蓬莱客《春江花月》
有关于重生与权谋的古风网文。不能说写得好或不好,但不是我喜欢的东西。
14.醉饮长歌《妖怪公寓》
依托《山海经》为构架的一本耽美小说。当年是下载错了书,阴差阳错看的,但是这种语言简单直白又注重心理描写的文风的确是很讨我喜欢,以至于忙起来就会想着重新翻翻。
社科人文
15.赵希斌《听,学生在说:教育故事里的心理学》
这本书应该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们对自己求学之路上某个老师或学习生活的回忆,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教育心理学教师赵希斌进行心理学上的点评,接示了故事背后的心理学理论。这些案例中包含了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社交技能发展、亲子关系、教师评价、师德和专业成长等领域,看到这些学生的回忆,透过学生的视角去反思,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成长真正需要的,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