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刚上班,一位家长急匆匆地赶来送了两包药,说是孩子的嗓子哑了,中午让生活老师提醒孩子喝药。看到这位家长红肿的还带有泪痕的眼睛,我连忙问她是怎么回事。
她一坐下来眼泪就啪嗒啪嗒的掉,半晌才说道:“我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把工作都辞了,却没想到孩子根本不听话,学习成绩也不好。”我听着这位家长的痛苦地诉说,心中特别感慨。都说父母的陪伴是孩子人生路上最好的礼物,当家长舍弃自身的一些东西去陪伴孩子的时候,真的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吗?对此我想写下关于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父母的陪伴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共同进步
有时候我们看到明星的儿女们都很优秀,都觉得他们有钱又有闲,可是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合格的父母是从来不会偷懒的。
记得在看《爸爸去哪儿》这个综艺节目时,黄磊的女儿多多聪明懂事、多才多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磊每天上完课后就陪着女儿多多练习书法,后来多多喜欢绘画,黄磊又陪着她学习绘画,在黄磊的指导下多多还为妈妈设计了一套晚礼服。
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画面,孩子在认真学习,家长名义是是陪伴,却在旁边拿着手机刷个不停。孩子学习差一边打骂一边还会声泪俱下地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却没有得到回报。”
孩子想要的陪伴其实不是家长的“自我牺牲”,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互相成长。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在旁边看书;孩子不会这道题,那就一起研究。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家长向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二、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是全面照顾,而是让孩子学会自立
曾经我也以为对于孩子的陪伴就是照顾他的吃喝拉撒,生活无忧。孩子渴了,立马递上酸甜的果汁;孩子饿了,立马系上围裙去厨房里着急火燎的做饭;孩子下学后要写作业了,我也搬个板凳坐在他身边陪着他写作业。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居然变得更加懒惰,而我也几乎也要崩溃。
由于一开始我陪伴的方向失误,导致孩子写作业时只要没有家长在旁边盯着就不会写;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后仍然不愿意穿系带的运动鞋等等不良习惯。我对孩子照顾的太细致,反过来现实又给我狠狠上了一课。
后来,我改正了我陪伴的方式,生活中凡是他能自己做到的,我完全不插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不再坐在孩子旁边盯着看,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一段时间的“放任不管”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反倒比原来有了进步,生活上很多小事我也不需要再去帮助他。
父母一生的陪伴都不如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自立,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就是让他尽快地作为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的生命中脱离。小鹰长大了,还会被大鹰拱出鸟窝学会飞翔,否则父母太精心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就变成了伤害,失去了自立的能力。
三、父母在对孩子的陪伴中要学会挖掘孩子的潜力
每个孩子都是落在人间的天使,能力各有不同,孩子人生中最大的伯乐其实就是父母。有的孩子天山爱学习,无须父母操多大的心;有的孩子学习确实不行,可在其他方面却有着很大的特长。父母在陪伴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忽视了孩子隐藏在背后的潜力。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看到女儿在摔跤中的能力后,为了让女儿的未来有更好的出路,坚持让女儿学摔跤,最终取得了金牌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虽然学习是很重要的,但这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父母的陪伴就是学会挖掘孩子的潜力,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为他的人生多一份保障。
四、在陪伴中给予赞赏更要学会面对挫折的能力
每个人当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赏时,心里都会得到的满足满,更何况孩子。有时父母一个小小的鼓励比金钱上的给予更有力量。
亲子教育专家林文采曾说:“如果孩子小时候孟云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未来的人生中他会通过各种方式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对孩子适当的肯定、表扬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强大。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挺多了表扬一旦遇到一点儿小挫折整个人就会崩溃。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男主角找工作四处碰壁,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居无定所,只能在地铁的厕所里睡觉。即便生活如此穷困潦倒,他也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没有把自己的怀情绪传染给孩子。
在新闻中看到过研究生因为与找不到工作沮丧之下跳楼自杀;也听到过有人因为感情不顺得了抑郁症,很多人享得了顺境的福却吃不了逆境的苦。父母在陪伴孩子时进行挫折教育,更能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有直面困难的勇气。
可能有的家长在看到我这篇文章后会说:“每天上班已经够忙的了,哪儿还有时间管孩子。”是的,不可否认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家长们每天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在《朗读者》
中有句很经典的话:“陪伴是孩子人生路上最好的礼物。”孩子需要我们陪伴的也只有那么几年,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即使父母挣得家财万贯,倘若因为失去父母的陪伴,孩子走上了错误的人生方向,挣再多的钱也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