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超越智商》第6、7章
在第六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关于概率的测验: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表象开起来不同的事件,但内容或者概率是一样的,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因为仅仅依靠情感评估,会让人对影响结果的概率和数量特征失去敏感度。这里有两点感触:首先对于现行的广告和文案而言,越是具有情境化的描述和画面,越能引起目标销售群体的共鸣,越能吸引购买,其实这也是唤起需求的一种方式:情境化销售或者愿景式销售,正是抓住了客户认知上的弱点或者缺陷,让客户上钩;其次,对于概率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理应做概率更大的一些事,比如二八法则的应用,就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20%的重要事情上,才能产出80%的效用或者更高的结果。
关于决策,书中提到“洗熨衣服类决策”占我们生活中决策的99%,而人生中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决策往往就只有二三十个;书中把这些决策的结果归于“启发式加工毫无用武之地”,列举了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这些决策数量少,不经常发生,使得潜意识的内隐学习机制没有机会学习到用于启发式加工的信息,其二是因为这些决策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进化论角度来说,没有太多加工此类信息的经验,因此,不会有具有进化适应性的潜意识模块来帮助我们加工信息。这些是书中的阐述,个人认为,人的每一个决策的制定,尤其是重要决策的制定,都是跟自己的思维方式相关,有可能正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很随性的任由系统一做一些启发式的决策,没有让系统二更多的发挥算法机制&反省机制的作用,才会导致一旦遇到重要的决策时,系统二不会自动跳出来,或者很难启动,才会任由系统一做决策,如果个人能够在日常决策中经常运用系统2参与理性决策, 那么决定你人生的可能就不单单只是二三十个看似重要的决策,而是你做的每一个决策。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提到了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这里的成长型思维更像是充分发挥了系统2 的压制作用,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反省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和应对,比如面对困难和挑战,如果充分发挥算法心智的去耦功能,很容易帮助大脑形成处理问题的理性模型,进而才能勇敢的接受挑战,进而迎难而上,如此反复,就会形成不断的正反馈,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系统1的快思考,相反,固定型思维的人,可能就是没有充分发挥系统2的压制和反省机制,才得以让系统1的启发式思考任意妄为,同样也会形成反馈,只不过是负面反馈。
在第七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认知偏见或者叫误差:“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大概的意思就是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接受程度或者决策方式一定程度上受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描述影响,这里就充分体现了沟通方式的重要性,“做人要方正,做事要圆润”这句话可以很恰当的表达,管理有“北风”的方式和“南风”的方式,同样,先秦有儒家也有法家,儒家平天下,法家治天下,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适合不同的情境,乱世则法治,治世则礼治;说到这里,想引申到目前的工作上来,大都会广州是成立十五年的老机构,一直不温不火,换了N届内勤,但是外勤团队长和主力主管大部分都是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以上的人员,所以发展不起来不是内勤的主因,更多的可能在外勤主力队伍上,他们有强有力的自主经营能力,不会过多考虑内勤乃至公司的政策方针,因此,如果真的想有所改变,必须要有流血的勇气,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给秦国带来一统天下的实力,其一是当时的秦孝公大力支持,同时后续六代主政人物持续践行,其二是有规划有步骤有系统的执行改革政策,其中变法动的是固有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世代世袭,已经完全腐朽,得过且过,乐享安逸,同样的道理,老人已死,广州这么多老人,思想已经固化,根本看不到外面市场的变化,自我独大,毫不谦虚,习惯了无拘无束,新人进来三个月之后深受其害,变成老人,一代复制一代,可想而知,能有起色才怪,正所谓坏在根上,扶起来都难;当然,这只是现阶段个人的见解,未来会怎样,且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