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要进行一些文学创作了”我的内心这么告诉我。
养娃十月,我常常会觉得,快乐缓缓归矣。但也常常觉得非常痛苦。不知道是因为长时间在家管娃的缘故,还是我本身就是情感需求高的缘故。我常常痛苦于某些人的缺位和佯装沉默带来的情感窒息和自我实现被育儿的机械重复绞杀。作为感受派创作者,观察、体验、沉淀、表达是我的精神氧气,育儿,特别是当下这个阶段,婴儿期的琐碎、重复、高度耗能,无情地剥夺了这份滋养。无法阅读、旅游,切断了灵感来源和心灵休憩地。(江郎才尽的借口吼吼)这种“精神枯竭”会放大日常的烦躁和情感需求的不满足感。
好朋友上周末来,一起吃了饭,向她们讲了我当下的困境。我说“我讨厌自己不去阅读文学作品而反复纠结家庭琐事的空空大脑”,她问我“你是觉得你想要去看书还是觉得你应该去看书?”。我:一个常常会用文学修养不断对进行自我规训的体面人。我觉得,是我应该。
我对自己的定义:感受派作者。但目前文学创作的困境着实令人叹息。感受派作者往往像是行走的感光底片,育儿和家庭成员关系的琐事却在持续曝光我自己。我常常觉得自己创作停滞是江郎才尽,但也常常安慰自己这并不是才华消亡,而是感官被单一场景驯化了。
“人要向内求,不要向外找”,这是在我向权姐吐槽一些列琐事之后她对我说的。这句话被加入我的自我修养的宗旨里让我反复劝慰自己。但“向内求”的道路实在漫漫,尤其在资源匮乏的当下。或许要戳破那个"向内求"的幻觉。所有宗教典籍里"向内求"的圣人,不是住在山洞就是带着门徒。也许我需要的不是更高的觉悟,不是体面的维护各种关系,毕竟我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毕竟我可是随时随地就会发飙,毕竟但丁写 《神曲》时,可是把八个孩子都丟给夫人的。
虽然我会痛苦,但我也有自己的优点,当深夜过去,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会庆祝每一个微小的坚持和自我觉察的瞬间。毕竟,夜晚总是高敏妈妈情绪风暴来袭时刻。孩子会长大,日子会流动。 敏感是天赋,不是缺陷,也许会发现菜米油盐里藏着新的文学矿脉。有时候想想,安妮厄诺怎么写超市购物就能获诺奖呢?或许该把育儿日记当创作练笔,十个月婴儿的微观战争可比游记更存在主义。
前几天看了个你最管用的解压方法是什么。——“@有心有肺:看一遍自己发过的朋友圈和微博,然后感叹世间竟有如此幽默有趣可爱温柔善良牛逼之人!然后再有选择性地删掉一些。”这简直就是张天本天。我常常会阅读以前自己写的文章,哈哈哈哈觉得我非常有深度有韧性。王兄曾略有文学素养的评论我“倔强有灵性”。我就这这么挣扎着,充满矛盾着,挨到如今。事实上,障碍和不幸根本不具有任何内在的优点,不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精神收益,只有那些活力才具有改造和提高生活的力量,而在面对不幸时,所做出的犹豫不决和多愁善感的表现完全是没有积极的信号。好朋友来的吐槽,偶尔的大吃大喝,买好看的衣服,我自己的自我修养,能够支撑我穿越眼前这段有些晦暗的隧道,让我会敢于付出真心,也敢于直面破碎。应该减少对他人的期待,减少一些不切实际的负面联想,这样才不会误以为这世界上存在着那些“浪漫而抽象的东西”凌驾于枯燥乏味的生活之上。
而那些感受世界、表达自我的能力,那最核心的火焰绝不会被尿布和琐碎真正熄灭。它只是在等待一个契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炽烈燃烧。在此之前,我会保护好能感受万千世界的我的芦苇。
看吧,像我这样的温室里的无知花朵,最终就是会把所有东西都想要内化成一种自我的洗礼,所以,我:一个难得体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