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一到,南方的小山村的寒气更加袭人了。白天天显得略微苍白,干裂的土地与休憩的田野显得愈发的空旷与宁静。这让我想起了海子的在《五月的麦地》里写道: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好在一年最忙碌的时刻已去,村民们终于可以放下锄头,迎接最闲暇舒适的新年。
说起新年,除了妈妈包的大粽子,我最是不能忘记的就属大年三十的那场“舞龙”会了。从2012年到2015年,我在外省读书已经三年了。只有离了家,你才能体味到:故乡的山与水,特别是故乡的食物才是最有味道的。在那个安静的小山村里,大年三十是最热闹最欢乐的一晚。女人们早早就起床,煮好早饭就赶着出门去采棕叶,碾糯米,磨绿豆;男人们吃完早饭就聚到村长家商讨晚上舞龙的事情;老人们开始洗锅烧热水,等水开了,就把在村头玩耍的小孩拎回去洗澡去了。村民们坚信大年三十这天洗头洗澡洗衣服,把自己捯饬得干干净净的,来年就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外婆家有一口石磨,小时候特别喜欢缠着妈妈,闹着要跟她一起去外婆家磨绿豆,看着绿色的豆子放进石磨的小口,然后转一转,出口处就会掉下白色的去了皮的绿豆,心里又是欢喜又是好奇。记得有一次我问母亲:
“妈,这是什么?居然能把绿豆变‘白豆’!”
“这可是个稀罕的玩意哩,你看全村就只有你外婆家有。”母亲笑着回答道,一手转动石磨,一手从筐子里抓起一把绿豆从石孔里放进去。
“哼,你不告诉我,我自己问外婆去!”我撅起嘴巴不高兴地说着。
“好啦,好啦,这是石磨,等你长大了兴许就用不到这玩意啦。”母亲放下手中的磨杆,用手掏了掏石槽里的绿豆。
那时候我完全不懂母亲话里的意思,只是蹲在院子里,看着母亲认真地磨豆子,那石磨发出的沉重的声音在安静的院子里显得有点悠远的感觉,是啊,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母亲依旧早起包粽子,可是我再也没机会缠着她去外婆家磨绿豆了,母亲说外婆家的那口石磨断了,外公喝醉酒,开车撞倒的,一倒就直接断了。如今那口断了的石磨就那样丢弃在院子里,长满了青绿色的石苔。母亲说到这不禁叹了口气,我也觉得可惜了那口石磨。
等女人们从地里把棕叶割回来,孩子们会跟着她们一起洗棕叶,然后像挂玉米一样,把棕叶根茎用绳子一邦,挂在屋檐下吹干,女人们就开始淘米了,家乡的粽子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白色;一种是黑灰色。女人们爱包黑灰色的粽子,因为黑灰色的粽子更难弄但却也是最香的。每当做起黑灰色的粽子的时候,女人们总是会亲自从自家木棚里选出最好的稻草干,就是晒干了的庄稼杆,把叶子全部去掉,只留下细长的茎秆,然后一点火,等火焰熄灭,就剩下一小堆黑色的稻草灰啦。女人们小心地抓出上层的稻草灰,然后放到淘好的米盆里。这是一项讲究的事情。稻草灰跟糯米的比例要恰到好处,多了会有点沙,少了就不香。女人一点一点地抓稻草灰,抓一把,捞一下米,直到她们满意为止。
等混好了米,棕叶也吹干了,这时女人们就会搬来三个大盆,一个盆子放粽叶;一个棚子放腌好的五花肉、磨掉皮的绿豆、剪刀、绳子;剩下的一个大盆放包好了的粽子。家乡的粽子是咸的,我从来不知道还有甜的粽子,并且女人们包出来的粽子,馅料永远是那么足。三分肥七分瘦的五花肉撒上一点五香粉一点盐;去了皮的绿豆是自己地里种的。
从小就看着母亲坐在门口包粽子,两张棕叶对放,先用小碗舀起米,然后铺上一层绿豆,接着挑一块二指宽三到四寸长的五花肉,再盖上一层绿豆,绿豆是要把肉全部盖住,然后再铺上一层米。接着就是包粽叶了,这是包粽子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五角棕要分两部分包,以棕身的一半做一个顶点为一个角。先包靠近身子的左手托着刚刚放好米的粽子,右手要把粽叶的两边折起来,就像用布包小孩一样,要对折,先折一边,然后再折另一边,接着把粽子的尾部往后折,然后换过来,包粽子的另一半,之前那头的两边若是先折了走边,后折右边,那么包后半部分的时候,就要先折右边,再包左边,这样的话就可以包的严严实实的,里面的米就不会露出来。折后半部分的时候,你要先打打粽子,让里面的米挤的严实,不要散了。然后再把这部分的头往棕身后一折,看是不是得用剪刀把多出来的地步剪了,就可以用绳子开始绑粽子了。一般一根绳子差不多要一米长,绑绳子是从上头往下头绑的,绳子的一端放在粽子底端,然后另一端绳头开始往粽子底端绑,每圈绳子间的宽度要尽量一样,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好看。绑绳子的时候也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了煮粽子的过程容易爆开,太松了煮粽子的时候容易渗水,粽子会变得又耷又湿还不香,米没有嚼劲。
等包好了粽子,不能直接煮,等先把生的粽子泡在冷水里两到三个小时,然后就可以搬出家里最大的大锅(村民们称它为八锅),把粽子一个一个堆在锅里,加水,盖上盖子,生火,开始煮粽子了。煮粽子也是一门极为讲究的技术活。一般都只女人们亲自掌火,搬个小凳子,坐在灶台前,一开始火药大些,但是又不能太大,并且要选耐烧的柴火,像玉米杆这种火势很大但一会就烧完的柴火是煮粽子时的禁物。爷爷身体好的时候,他经常会在十月十一月份这样就进林子里,挖那些砍掉了只剩树桩的松树根,然后拿回家放在屋檐下,等到二月份过年的时候就可以拿来煮粽子了,耐烧,并且不是叶火。这一大锅的粽子要煮上它个五六个小时。等到粽子出锅前,女人们总是会招呼家里的小孩拿拿一个来尝尝,是不是恰到好处,然后再觉得熄火出锅。
等到女人们煮好了粽子,拿两个在在祠堂前,开始烧香祭拜家里的祖先。我不知道我现在呆的城市里,人家家里有没有一块祠堂,但是在家乡,那个小山村,家家户户都会有一块大祠堂,逢节过年都是要杀鸡杀鸭祭拜祖先的。等到女人们闲下来的时候,她们就会聚到一块讨论、炫耀自己包的粽子了。
等到晚上七八点的时候,家里的男人们就开始出门了,聚集在村长家,嘿!好玩意!你看那条男人们弄了一上午的龙准备闹新年了。只见那条用稻草干扎成的稻草龙,静静地卧在村长家的院子里,好家伙,竟然也有五六十米长。虽说是用稻草干扎成的龙,但是龙头上那一双透着冷光的双眼有足够的威慑力。都说龙眼是最能体现龙的凶猛的地方。每隔一米五,龙身底下就有一个手臂粗细的杆子,村民们就是靠着着根杆子,耍龙咧!
等天完全黑透了的时候,这条稻草龙准备出动了,在村子里耍起来。男人们穿着无袖的短衣,等抗龙头的那个人一二三发号施令的时候,只听见齐刷刷地“呵”的一声,咱们的龙王就舞动它的身子出发了,在龙头前面带头的那个人手里拿着一个火球戏龙,这条龙就随着这个火球在村子里“飞舞”起来。这时孩子们一个一个跑在这条龙后面,笑着,闹着,女人们则站在自己的院子里,等待这条龙从自己的门前经过,老人们则是聚到一块,喝酒聊天。这场舞龙直直闹了整个晚上,在每个村民的家门口都闹一下。孩子们也随着它一直玩得很晚很晚才回家睡觉。
一个粽子,一场舞龙,这个小山村的闹新年就正式开始了,这让我想起了赖和先生的《斗热闹》,虽然这是这个朴实小山村的闹新年的方式,但这代表了村民们对来年、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我已经好久好久都没有看到过村民们舞龙了,虽然粽子年年包,可是那条用稻草扎成的大龙已经销声匿迹了,大年三十的时候,女人们依旧忙碌着包粽子,可是男人们却聚到一块,围着麻将桌,高声阔论着某某事件,孩子们都围在火炉边啃着瓜子看电视。哎,好想再看一场大龙的闹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