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想”与唐卡---精读《僧侣与哲学家》之十

唐卡1(2015年夏).jpg

《信仰、仪式和迷信》一节于《僧侣与哲学家》的其他章节而言,相对较短。但作为题名的每一个词语可都是涉及宗教的重要术语。因而在佛学世界里,要理清一种看法,或者看透一个世相,通常的做法是从词语出发,追根溯源。

比如,如何区分信仰和迷信?对于佛教来说,有四种不同的信仰层面。

第一层为兴趣层面,一般是初初听到一次心灵开示,或者佛陀的生平故事,抑或某位伟大导师的生平。这是一种情感的激发。第二层为期望层面,在第一层的基础之上想知道更多,想跟随伟大榜样,想达成同样的完美。第三层为信心层,简单地说就是信仰转化为信心,一种确定性,一种自我印证,并从印证中得到满足感和充实感。第四层为稳定层,信心成为性格的一部分,信仰不可能回头。
这四个层面,是佛法的四种阶段,是阶段性发觉的果实,是印证的结果。这是信仰。那么,迷信何解?

马修说,必须首先在迷信和仪式之间划清界限。如果信仰违反理性,而且不去了解仪式中更深层次的意义,就变成了迷信。

仪式(ritu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正确行动,蕴含着反省、沉思、祈祷和静思。在藏传佛法中,尤其注重仪式以及被念诵的经文。一个仪式就是一次心灵修行,一次念诵也是如此。而供僧众“观想”的唐卡,在它的核心内层,仪式、经文、信仰缺一不可。

“观想”是佛教的专门用语。马修认为,正确的观想需要三种特质:1.保持一个清晰观想意象的能力,即是说必须不断地把注意力拉回到所观想的对象上;2.了解观想对象的象征意义;3.保持对自我原始佛性的认识。

唐卡,藏语音译,有“方寸之间无限天地”之意。在藏区,唐卡是悬挂在寺院或藏民家中的宗教卷轴画。换言之,唐卡既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绘画技艺,亦是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中介物。作为一种宗教物品,唐卡承载着藏区人民有关生活和信仰的特殊记忆,是极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存在本身即反映了其美学品质与宗教的联系,也就是引向宗教修行,以及所能达到的佛法美学之表达。正如《华严经》中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皆丛生,无法而不造。画师的手中笔联系的是世俗和神圣两个世界。

唐卡的功能之一,是将宗教形象化。观想唐卡,其实是一种图像记忆、视觉记忆。

唐卡拉如绘制绚丽场景,表现所感知的世界,传达超越世俗的智慧和意义。亦即是说,最初的唐卡,让初级修行者(或者游方僧人,或者普通的藏民)可以通过观想具体的形象,去除不应该有的念想,增加信心,看待世间万物为平等,与佛法相呼应。

唐卡自成一个世界,其上所绘之神佛形象、场景境界、花纹图案,全都具有超越现实的象征意义。象征意义在人类的宗教生活中起到一种决定性的作用,正是通过这种象征,世界才成为可以理解的。

唐卡2.jp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很难再遇到一个合适的人了吧
    鄭盻阅读 1,778评论 0 0
  • 讲真,这是我初学诗词时的作品,有那么五六年了吧,回头再看各种出律、孤平、吧啦吧啦,也算是记录我当年乐此不疲的创作生...
    拙小砚阅读 4,556评论 0 6
  • 晚上十点一刻关网络,切记切记!! ——这一条在我的小本子里加了两个切记之后又加了两个惊叹号之后又加了两个下划线。可...
    好馨勤阅读 1,274评论 2 0
  • 参考文章: http://www.cnblogs.com/dkblog/archive/2011/03/25/1...
    魔法高校的劣等生阅读 2,865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