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小说穿插了三首湘西四句头山歌。这三首山歌在沈先生别的小说里也出现过,但是用在这里很熨贴。
这篇小说的语言是非常、非常朴素的。所有的叙述语言都和环境、人物相协调,尽量不同城里人的语言。比如对萧萧,不用“天真”、“浑浑噩噩”这样的字眼,只是说:“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语言中处处不乏发自爱心的温暖的幽默(照先生的习惯,是“谐趣”)。
新媳妇“像做梦一样,将同一个陌生男子汉在一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祖的事情。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于是就哭了。”
作者对沈先生的语言的评价用了“发自爱心的温暖的幽默”。
大爱,不因对方的民风淳朴而刻薄嘲讽,这是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了。
参照语言与人物、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再看看萧萧“高如成人”的形容。这是用周围人的眼光来评价的,而非书写者的眼光。
下一段,连“哭”都要按照习俗来哭,可见这些人是多么的按部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