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Charlotte's Web》,莫名冒出一个问题。
“前面有山,你还去不去?”
怎么会冒出这样一个与阅读看似毫无联系的问题呢?
既然,问题已经呈现,你总得认真面对它吧。
再问一遍:为什么阅读英文原著,突然冒出“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表面看,没有联系;细处着眼,有关联的。
或许,当下,英语就是我阅读外国文学的那座山。
好。问题的原因找到了。
回答问题吧。
“前面有山,你还去不去?”
如果这个问题用现实的答案来回答,
我的答案:肯定不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又不是武松,也不会武功。
偶遇老虎的机遇很大,万一被老虎生吞,怎么办?
我害怕!最真实的感受。
所以,我不去。我逃避。
何况“明知”和“偏向”的组合表达,
不是执念,不是傻,不是蠢,不是笨,又是什么?
从心理学上讲,人是趋利避害的。谁想自找麻烦?
外国文学有中译本,干嘛啃英文。
是的。为什么呢?
这属于现实里的回答。
然而,用笔写下问题时,经过沉静与沉淀,
心里有不一样的回答。
“如果前方的山,是你旅途的一部分,那么就勇敢地去走一走。”
现实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对待同个世界,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同的生命状态。
遵从内心,也许可以活得坦然,活得勇敢,活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