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转给我一条微博截图。
在一条博主答疑下面,有一个网友提了这么一个问题:
我是一所二本院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六级480分,大二考mti专四72分,已经考取了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毕业以后想进体制,想要一个985的牌子,东北,西南,西北的院校不在考虑范围之类,如果很难的话,也可以稍微考虑一下211院校,请老师推荐一下。
看到这段文字的时,透过屏幕,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位同学整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强烈的坚定的自信。
字里行间透露出211院校只是planB的意味,甚至,好像仅仅是在现实不明朗的情况下的一个“退而求其次”。
我很佩服他,真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勇敢无畏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低头干大事”,“闷声发大财”的人数不胜数,如果一件事情没有足够的把握和万全的准备,那我们通常会选择秘而不宣。目的是,不让自己尴尬,也不愿自己成为高压的中心。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更可怕的是让别人看见我们投降,太丢脸了。
但我在想,这样过度的自信是不是不太好?
大一时,我和好友园园报名参加学校的一个英语口语竞赛。
由于不在一个寝室,平时又有不同的事情要忙,所以都是独自私下练习准备。
我们各自对自己的英语水平颇为放心。初赛有两个环节,先是两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然后是10分钟的有稿演讲。
当天,参加的比赛的选手特别多,休息的小教室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天花板上的几个小电扇拼命地“呼啦呼啦”转。有穿梭在“包围圈”里呼喊同伴的亢奋型姑娘,也有高冷地坐在位置上雷打不动的练习型选手,偶尔还能听到从角落里传出的几声饱含热情的“I'm so glad...”
在自我介绍的第一环节,评委给的总平均分低于进入复赛的平均分标准,我直接out出局。园园也在第二环节因为稿子水平没达到标准惨遭淘汰。
老师非常和善婉转地指出我的英文发音水平还有待提高,希望以后能继续保持对英语的热爱,多加练习。
“我们是来凑数的嘛!”比赛结束后园园略带沮丧嘟嘴念叨着。
高中时,英语卷面成绩比较好,英语老师也对我格外宽容和忍让,我也就从来不知道自己“英文发音水平差劲”这个既存事实。
眼界所及之处都是自己愿意去接触的世界,看似自己是真才实学,实则陷入了一种“无知者无畏”的窘境。
嘴上说着大话,实力却又配不上野心,难免会给人一种滑稽掉份儿的廉价感。
了解过许多有能力才华兼备的人,他们有很多值得炫耀的资本,却将光芒隐入太阳的晨辉中,把汗水藏进浓厚的月色里,只浅浅地露出冰山一角供他人瞻仰。
果然,“越是谦逊的人越是容易成功”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们的心里时刻有衡量自己的一座天平,处境越是混乱不堪,内心越是冷静淡然,这样的人看上去十分温柔美好,自带吸引人的魔法光圈。
可是,对于我们这样二十来岁阅历惨淡的小年轻来说,“抬头自卑,低头自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清醒与模糊的界限两端来来回回撕裂、糅合,不断挣扎不断蜕变。
我们还不曾褪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总是想要够一够,跳一跳,试一试头顶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
我会因为一点点的进步兴奋地一晚上睡不着觉,我会偶尔攀比,也会独自一人在深夜顾影自怜,自卑到无法自拔。
但我尽量和过去的自己对话,那个相比于现在的我更不完美的自己,因为摔过跤,所以太知道自己身上需要完善的地方,暗自庆幸学会了那么一点“闭嘴”暗自拔节生长的能力。
那位网友的目光所及之处,只有一大群二本学生,而他在其中可能出类拔萃,所以难免过于自信。
这不好,但没事,多摔几次跟头就好了嘛。
我对他的祝福就是:“希望他能早一点遇到那一个让他彻底顿悟的跟头。”
也许这是最不像祝福的祝福。
希望我们都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