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芳华》这个闪亮、朝气,有略带淡雅气质的名字,电影的内容并没有那般令人遐想。
观影结束之时除了说不出的难过,其他东西真的无法归纳。
活雷锋仅仅因为感情的直白表露就被抹杀了一切,令人一度怀疑究竟真的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造就了评判标准吗?
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孩子就那样活该被人欺负,尽管她从来人畜无害,尽管她拥有高超的舞技,还做着过于常人的努力。
一心期盼纯美爱情的穗子,也是真情付流水。
战争的残酷自不必多言,但更让人心碎的是战后的悲凉——被青壮年抛下的老人,无从寻找的尸骨和墓碑,被“小权利”挟制的“战斗英雄”。
只为发泄一己情绪而伤害他人的人呢,不仅没有内心的愧疚,反而过上了所谓高人一等的生活。
唯一令人安慰的也许只有何小萍恢复到了正常的精神状态,多年后也终于道出了埋藏已久的心声。
影片的结尾,轻描淡写却也给出空间,让人把所有的复杂再度体会。
有人说: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就是悲剧,《芳华》便是这样的悲剧。芳华一去不回,除了岁月恐怕还有太多东西的逝去和毁灭让人无法接受。
跳出剧情而言。以萧穗子第三者去描述的方式,果然还是略显寡淡,不知是导演本就不愿意甚至不敢直接去触及那故事和时光的撕扯,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年轻的演员也真的没有足够的功力把人切实拉进那样的场景,只觉得他们还是在“演”而已。其实如同现在的我对于电影的感受,因为与那些年代的交集只有一小部分,大概也只能是局外的角度去品评罢了。
艺术终究是主观的,虽然难以横向比较,但还是会令人想起些什么。同为严歌苓的小说,张艺谋的《归来》也是对人物的刻画,那内心的细腻、表现的张力、明晰的层次都远在冯小刚仰望之外。同为时代的变迁,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是表达环境巨变的影响,那种大开大合、风云变幻、猛烈冲击也甩小钢炮无数条街。
但冯小刚看上去只是在完成自己的某一个情结,也许是对于青春岁月、内心遗憾、莫名伤感、求而不得的无尽感慨······那些说不清道不明而又不断萦绕心间的情绪,推动着他一定要去有一个交代。这样发自内心的真实足矣打动观众。
不得不说从《唐山大地震》到《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再到如今的《芳华》,冯小刚早已不是贺岁片、喜剧片的代言,而是中国大导儿。每一行都有所谓的“鄙视链”,也许很多一直在顶层的导演看不上冯小刚,甚至有些觉得自己在某种顶层的人嫌弃冯小刚。但我想正是因为冯导曾经在底层,如今的他才看得真切,才体会得到每一个苦难个体的内心疾苦,才描绘得出更完整的画面。由起初取悦市场站稳脚跟到现在可以回归,以作品表达个人所见所感,这个历程一定不容易,也需要太多的积累、勇气和坚守。
这个瞬息皆可变幻万千的时空中,缺的从来不是哗众取宠的招式,而是逆势存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