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小学生的父亲,我的话题,总绕不开两个关键词:孩子和学习。
但随着育儿逐渐深入,我越来越在思考一个问题:
什么才是真正合理的学习?什么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生活。
我始终相信,最好的学习方式,从来都不仅只是坐在课桌前,还应该是在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那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才真正扎根于心,长成孩子自己的智慧。
我个人很推崇一种“浸染式”的学习——不是刻意灌输,而是在一顿饭、一段旅程、一场争论、一次购物里,自然而然地完成知识、思维、能力的传递。
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早就有人在做:
有语文老师带孩子写“生活观察日记”,让写作和表达变得更真实;
有数学老师用“家庭账本”来讲预算和单位换算;
甚至英语老师,也会用生活场景教学,把“Do you like apples?”变成点餐游戏。
说到底,学习本该是活的,是和生活连在一起的。
当然,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是有必要的。系统性的学习,能帮他们打基础、建结构。
但学校不是全部,更不是最合理的全部。
这是我们作为家长必须要有的一个觉知:
现在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在可执行性和效率之间的妥协”。
国家教育制度需要统一、可控、规模化,这是现实,但它未必最适合每个孩子的真实成长。
尤其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认知多元的时代,
家长们普遍拥有更高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
只要稍加留意,很多“知识点”其实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
而一旦我们开始“有意识地生活”,教育也就悄悄发生了。
比如说——
平时吃饭时聊一聊当下的社会热点,
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观点,孩子会觉得自己也能参与大人的世界;
去超市时,让他负责记账、算总价、做预算、找零——
你会发现,他比在课堂上更愿意动脑筋,甚至为此兴奋得不得了。
人是有主导欲的,小孩尤其如此。当他们发现“我能掌控一点什么”时,学习的动力就不请自来。
而这次的游学,对我来说,就是“生活即教育”的一次最佳演绎。
在旅途中,我儿子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安排的小学生,
而是我亲手“册封”的九大头衔拥有者:
“财神爷”,负责财务预算和每日账本;
“船长”,掌握地图、设计行程路线;
“导游”,每天介绍一个景点或地标;
“作家”,记录每一天的旅程与想法;
“小当家”,负责点菜、下单、对账;
“发现者”,随手记录他看到的“有趣东西”;
“思考者”,写下每天一个“问号”;
“畅想着”,旅途中随时发挥想象力编故事;
“分享者”,向家人和朋友讲述我们的旅程。
每一个身份,都是一种能力的练习,
每一次实践,都是一场成长的微型剧。
孩子不是在“被教育”,而是在“活出来”他的角色。
而我,也从一个“老师”慢慢变成一个“看戏的人”,甚至,是他的“学生”。
所以,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
真正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灌输”,
而是彼此连接的体验,是我们与孩子共同参与的“生命流动”。
有趣、有用、真实,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如果我们愿意多一点观察、多一点引导、少一点焦虑,
其实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是最好的课堂。
而我们家长,也在这个课堂里,重新上了一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