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用即时通讯APP给朋友发信息,之后信息宛如石沉大海一般,没了回音。于是打电话过去问:“为什么不理我?”朋友连声抱歉,称自己看到了消息,且“意念回复”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尤甚,最令人焦虑的是钉钉上看到对方“已读未回”,内心顿时上演各种戏码,“TA是同意还是不同意?”,“TA是不是对我有意见?”,由此也带来了若干“猜疑链”的产生(张小龙所做的微信没有已读状态当真是用心良苦)。
今天暂且不谈“已读”功能,主要跟大家聊聊为什么年轻人会出现“意念回复”的现象。所谓的“意念回复”,专门指看到信息之后以为自己回了,但最后没有回的情况。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现代人正处于“信息超载”的生活之中
在早期互联网的PC 时代,QQ有上线、下线、隐身的功能。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全天候在线,隐身似乎变成了非常怪异的状态。前一阵我看到有人发了一篇微博,很有趣,说他的同事在做着一个近乎于“行为艺术”的事儿——下班前把自己的钉钉头像变灰,每天如此,借由这种方式告诉大家自己的“非在线”状态。在移动互联网“时刻在线”的趋势下,此举显得如此的复古和朋克。
虽说人是社群化的动物,希望和他人发生各种意义上的“connection”,但与此同时,人们偶尔也会渴望拥有一段独处的时光,将精力聚焦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即时通讯工具+移动互联网,把这个空间完全打破,因为你无法预知在什么样的时刻,会有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一个钉钉消息“冲”出来提醒你,要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而“不回复”,又会产生更多的猜疑。在无形中,巨大的压力加诸现代人身上。“已读不回”的底层原因之一,是此时此刻的“我”,真的不想回。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中,与其说是“抗拒回复”,不如说是“抗拒连接”的一种反应。
△“回复”已是一件日趋困难的事儿
实时的通讯工具,其中还包含着很大程度的非实时性。一个成年人正常的社交规则,已经默认为不是特别熟悉的朋友(除非是上下级的关系),大多数会采用文字交流的方式,而连续给对方发送大段的语音早已饱受诟病,以至于让用户忘记了微信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具备直接发送语音这一极其便捷的沟通形态。另一方面,从遣词造句到时间成本来看,编辑一段文字的难度系数必然比说出一段语音要大得多。以及,在不太方便回消息的场景下,譬如手上拿着东西或者开着车,我们脑海里已经进行了所有的回复逻辑的编排,只是当时没有诉诸打字的动作。于是,你的大脑以为你回了,客观上便构成了一个“已读未回”的形态。最终,及时回复的闭环就被打破了。
△“意念回复”是普世性的交际“借口”
如今,大众对“已读未回”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大多数情况下,若有人问你:“你为什么没有回复我?”,总不能说:“我不想回。”或者“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呀!”,这些回答都不太符合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礼节。换作“哎呀,我其实用意念回复了!”,随即便能巧妙地缓解交际尴尬。
“意念回复”成为了一种社会通用的,能够被大众接受的社交形态。在北京,它像极了“不好意思,路上堵车”,这个成年人之间默认的、互不戳穿的、心照不宣的“把戏”,明白彼此不过“塑料关系”而已。很关键的一点是,“已读未回”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交际动作,“意念回复”则是成年人社交世界里可以一笑了之的玩笑。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它客观存在,并且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共识,那就必然有相应的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成因。一件产品的拓展,也一定是满足了很多人的多场景需要和诉求。因此,我们在分析产品、了解用户、确认需求的时候,需要掌握真正的底层动因和其动力模型,以此来进行更加深入的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