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45岁女律师不幸被15岁的女儿勒死,她生前在三八节给女儿写的一首小诗再次上了热搜:
女儿
看着我
别给我你的背影
你小小的背影
让我忧伤的心
又变成
冰凉的石头
短短的32个字,却让我们看到母女之间有一道厚厚的“心墙“,妈妈渴望看见女儿,女儿却转身不见,妈妈听不见女儿的心声,更不明白女儿的渴望。妈妈的心变得冰凉。
母女在一起,她们却彼此“看不见”,活成了两条平行线。到底是什么让母女的心渐行渐远?
从后来调查中了解到,熟悉她们的人并没有发现平时母女不合,只知道妈妈对女儿严格又宠爱。女儿想吃羊肉,就让内蒙的朋友寄新鲜羊肉,女儿想吃牛肉,就找澳大利亚朋友买新鲜牛肉寄来。
在物质上极度满足,而在精神上极度控制孩子的方式,或许是最糟糕的教养方式。一手放纵,一手操控,让孩子在两个极端中无所适从,渐渐找不到自己。
曾经看到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背着小书包低着头走路,这时听到爸爸在前面说:“你说你那么多吃的玩的,你还不开心,你有什么不开心?这就是笨知道吧?就是笨蛋中的笨蛋!”
父母认为给予孩子他们能够满足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理所当然地按照他们的意愿发展自己,这其实是一种悲哀,因为父母根本没有“看见”孩子。
那么,什么是“看见”孩子,为什么父母会“看不见”孩子,到底怎样才能看见孩子呢?
01 什么是“看见”孩子?——就是看到孩子生命的深处,看见他心底的渴望
先说说什么是“看见”孩子呢?记得在一次读书会上,老师说到父母需要看见孩子,一位妈妈问:“什么是看见呢?”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着她说了几句话,那位妈妈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老师说:“这就是看见。”
看见,就是看到生命的深处,看见心底的渴望。
想起那些开学不久跳楼的孩子,就像风筝断了线。父母还死死抓住线,却不知孩子已经不在线的另一端,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和希望。学习的压力、未来的迷茫,让他们走不出生命的泥淖。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说:青春期的孩子并非要反抗她们的父母,他们只是要反抗某些几乎被全世界父母所采用的具有破坏性的教养方法。
而用结束生命的方式表达反抗,是一种悲剧式的极端反抗。
当父母没有“看见”孩子时,眼里看到的是孩子的行为不良、表现不够、态度不好;当父母“看见”孩子时,眼里看到的是孩子的真、善、美,孩子的真实。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被父母看见过吗?有没有让你内心被触动,感到温暖或感动的时刻呢?
在我的记忆里,有过两次被父母深深地“看见”,都是在高一。进入当地重点高中的我完全跟不上,物理常常考40几分,内心特别无力,一进校门就觉得很压抑。
一次周末回家,我对妈妈说:我是不是不适合上高中呀,感觉总是跟不上。
妈妈说:哦,是吗?是不是营养没跟上呢,多吃些鸡蛋?听说鸡蛋有营养。
那一刻,我眼泪差点掉下来,写到这里我内心依然充满感动,不禁泪流。我被妈妈深深地“看见”了。她虽然不识字,不懂什么大道理,然而她懂我。
还有一次是周五下午回家,爸妈在田里干活,我找到他们。妈妈看到我惊讶地说:咦,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我说学校竞赛考试挑40个,没有我。妈妈默然地“哦”了一声,爸爸沉默几秒后说:没关系,后来者居上。
我又一次被父母“看见”了,他们看到了我内心的难过,看见我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相信我尽力了,他们以自己能给的方式支持我。正是这样的信任和支持,让我在一次次考试失败中屡败屡战,最终成为村里第一个上大学的女孩。
02 为什么现在很多父母“看不见”孩子呢?是他们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忙碌的生活,疲惫的身心,竞争的压力,让父母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只顾向前,却不知已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44岁的李先生对咨询师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婚姻”,而背后却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他从来不敢停下来,直到做了分公司的总经理。可当他一停下,脑海中却浮现出------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李先生从小就是父母期望的样子,努力成为“上进”的“好孩子”、“好学生”。爱让他感到完全被占据,小时候被父母占据,读书时被老师占据。长大后,走上社会,没人占据了但因长期被占据,内心是空的。
李先生的一切成果,在外人看来事业有成,却是个“空心人”,感受不到内心的喜悦,因为那不是他内心想要的。
有多少人像李先生一样,如陀螺一般过着别人的生活停不下来,从没想过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只是盲目追求、不甘落后。
父母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连自己都看不见,又怎能看见孩子呢?
03 父母怎样才能“看见”孩子,不让“心墙”横亘心间呢?——倾听孩子、了解自己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看见”孩子呢?父母需要放下不停地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想要改造孩子愿望。放下心中理想的孩子,看见眼前真实的孩子。
父母要把方向放在了解孩子上,了解他的独特性、他的美好特质,并告诉孩子自己的发现。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
孩子说饿了,别再说“刚吃完饭怎么会饿?”
孩子说累了,别再说“才走几步就累了,那别出去玩了。”
孩子说作业不会做,别再说“怎么不会,这么简单还不会是你没有认真听讲!”
慢下来,先听听孩子,多花一些时间了解孩子。他可能想到了一个喜欢的零食,他可能希望你抱一下,他可能是想多玩一会。
如果父母武断地给孩子下结论,渐渐地,孩子便不再发出心底的声音,因为他们得到的是否定和批评,不是想要的回应。
托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谈到“积极倾听”技巧,就是用心聆听孩子,积极主动地倾听孩子所讲的事实、孩子的情绪,以及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然后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而父母要能够做到倾听孩子,需要多了解自己,不然很难做到“积极倾听”。
从事生命工作30多年的台湾刘仁州老师,说过两个帮助父母了解自己的方法:“安静”和给父母写信。
“安静”的做法是:
找一个时间,在一个不被打扰的地方,和自己在一起,让自己放松下来。
感觉自己内心有无不安之处?
如果有,为何?
是否需要做些什么,如何做?
如何更好地利用今天的时间?
内心的指引是什么?
结束后把所感受到的记录下来,尽力去实行这些想法。
如果白天发生让自己有情绪不能释怀的事情,“安静”是一个非常好的处理方式。
记得我刚开始做这个练习时,头脑里有无数念头来回飞梭,感觉都来不及记下来。后来,做的次数多了,慢慢会听到内心更清晰的声音,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
给父母写信,是疗愈自己童年的好方法。每个人在成长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伤痛,很多时候父母是无意的,父母有自己的局限。透过写信,了解自己曾经的不愉快。
写信是描述当时的经历和感受,不是指责和控诉父母。然后,再以父母的口吻给自己写个回信,去体会当时父母的心境。在不断的写信和回信中会渐渐了解自己,学习做自己的父母,好好疼爱自己。
把自己爱回来,我们才有量正在去爱我们的孩子。
美国知名育儿作家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中说:你对自己越透明,越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经历是如何影响了自己的养育行为,你就越容易进步。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愿每个孩子都能够被“看见”,发自内心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