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麻麻常说,是不是吃干净就真会撑死!?因为我每次吃饭都要剩一口,已经被家人骂了好多回了,怎么办?”
有位网友留言说,无论是在外面吃还是在家里吃,吃米饭的时候,每次都会剩下一口,也不是为了减肥或是什么餐桌礼仪。
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这样做了她就觉得舒服了。
即使还没吃饱,但就是不想吃了。
为什么有人吃饭总会剩一口?
Part 1
我认识的一对情侣朋友,男生每天会给女孩打早安电话,但是听到女生还躺在床上没起床时,就有些不大高兴了。
于是,浪漫的早安电话成了女孩的起床闹钟。
女生说,其实她平时也不会怎么迟到,虽然有些小拖延,但是基本都能够踩着点到公司,而很重要的工作或事情,她也从来没有迟到。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男友的早安电话,反而让她变得比以前更拖延了。
终于,他们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争吵。
有次,我们几个朋友聚餐,席间有友人夸这位男生定时吃饭的好习惯。
男生开玩笑说,这个习惯对于他来说,有着创伤性事件。
小时候,家里管教严格,规定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没吃就会叫你吃,不吃就会赶着你吃,逃跑就会打着你吃。
男生说,都吃习惯了,不吃不行。
当他说出都吃习惯了的时候,我忽然联想到:这很有可能就是他和女友争吵的缘由了。
因为他很爱他的女友,所以潜意识中,把当年父母用在他身上的模式,放到了女友身上。
而他父母当年爱他的做法之一,就是逼着他到点要吃饭。
Part 2
吃饭这个问题很重要,有过被逼饭经验的朋友都会有这种感受:
被逼着吃饭,已经不是你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甚至事关父母爱不爱你的高度。
有位网友说:
饭对父母为什么这么重要?老逼我吃。
我不怎么喜欢吃饭,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是在我耳边念叨——老是饭吃了没,老是一句人是铁,饭是钢。
有时候吃饱了,真的不想吃饭,可他们就是不信,担心我不吃饭会生病。我都快疯了,不吃饭又不会死,真是的。我不饿,也非让我吃。我好无奈啊。
还有位朋友分享说,小时候,被逼着吃饭,一定要吃,不然就被硬塞到嘴里,哪怕是生病了吃不下也要吃。
后来,她有了厌食倾向,她说记忆中一到饭点就难受,一口饭能吃半天。
如何理解这种难受——这位朋友用了‘硬塞’这个词。
强行的突破,就是边界的被侵犯的感觉。
所以,即使是吃饭这种本能的生理需求,因为带了意志的强加,食物就变得像是被污染了一样。
所以她一到饭点就难受,一口饭吃上半天,就是对‘硬塞’的抗拒所做的心理挣扎。
而这种爱的意志的强加,意味着:只有你接受了,才能证明我的爱,在你身上得到了体现。
Part 3
然而,边界被突破的孩子,并不能,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维护自己的边界,甚至都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所以他们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来表达内在的情绪——比如,有的人出现了厌食倾向。
还有些朋友,他们可能被逼饭的程度不算太厉害,也可以是他们的内心弹性更大些,所以他们的潜意识发现了一个好方法:
吃饭的时候,专门要留下一小口。
留下一小口,看起来有点浪费食物的表现,浪费并不是目的,而是终归有一口是自己能说了算的空间。
所以文章开头的那位网友会说,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留下一小口不吃的饭,自己就舒服了。
我想,这种内心的舒服感,真的可能不亚于夺回领土主权的快乐。
Part 4
想起有次在小区里散步,看到一位奶奶追着她家孩子喂饭的情景。
“弄得到处都是,快吃!”
孩子不愿意。
“快点,过来!”
孩子看起来应该差不多一岁左右,可能还不会语言表达,但是他总是想去拿奶奶手里的勺子。
“你不会用的,我喂你吃。快吃!”奶奶就是不给他。
小孩拿不到勺子,就跑到小桌子的另外一端,以示对抗,奶奶就在后边追着喂饭,继续重复着开头我看到的这一幕。
回头想想,真是无比同情这个孩子,有那么一刻,真想大声的喊出来,为这个孩子喊出来:
请还给我自己吃饭的权利!!!
Part 5
或许,年幼的孩子还不会用勺子,又或者,拿不稳,把米饭掉在桌面……于是,孩子干脆下手了,手抓饭,满手、满身、满地都是饭。
受不受得了?受不了。
但是,当孩子自己把食物放在嘴里的时候,你去看孩子的眼睛,是充满着成就感的光芒。
也许,很多父母这时候会跳出来说:不卫生怎么办?弄脏了衣服怎么办?孩子吃不饱怎么办?
吃饭是人的本能,身体是孩子自己的。
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信任,那本质上就是没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你也更难相信孩子未来成长所需要的意志力。
越是不信任,越是想控制,越是削弱了成长的力量,孩子就越是没法做好一件事。
孩子的人生该由他自己去经历,孩子的成长就是自己去体验生活的过程。
正如你爱你的另一半,你可以提醒他该怎么样,我们可以做一些必要的提醒,但是怎么做、做不做,终归是他自己的事情。
作为父母或伴侣,我们能做的就是:
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必要的支持;在他做出选择的时候,给他提醒;在他选择出错之后,给他支持、安慰和拥抱。
而不是去证明自己爱的意志,有多么的正确和了不起。
更不要因为我们所谓的爱的意志,割断了孩子与世界的拥抱。
尼采说:真正“活过”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选择如何经历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个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经历。
爱一个人,当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
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爱的意志里面。
让你的爱陪着他更好的去拥抱这个世界,拥抱他的人生,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就从还给孩子吃饭的权利开始吧!
作者:吴在天,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