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车流行驶在长安大街上,两旁街景映入眼帘的同时,童年的回忆也在悄然登场。
那是一座两进三开的四合院,虽不是广亮大门,却也精致古朴,门板宽厚结实,透着年代感。小时候,住在南屋的爷爷每晚都会检查并把门闩挂上,门闩一挂我就觉得安心。其实,门闩是可以从门外拨开的,但从未有人拨开它。
推开大门,铺着青石板的门廊摆放着多辆自行车,每辆都很新、很干净。我家住北边正屋,东西厢房是贾爷爷家,南屋是倒座房,住着张爷爷一个人,他儿子定居国外,时常游说张爷爷出国一家团聚,但一直未劝说成功,张爷爷说这扇“朱漆大门”只听他的话,只有他才能关得上。小时候,我对此深信不疑。
院中原有的垂花门被拆掉了,但留下了一个独立的影壁墙,我们也曾淘气的在上面作画。在影壁墙左边是一个高台儿,曾摆放着很多盆花,爷爷们共同打造,老哥儿几个常常在高台前品鉴一番,贾奶奶总说他们在“逗咳嗽”。内容就是围绕着各自种的花,有功能性极强的串儿红、紫茉莉,孩子们的最爱,能吃、能玩儿、能臭美,五颜六色的胭脂花化开了染指甲;有极具观赏性的芍药,大朵大朵的,甚是好看。我们总被叮嘱“别摘”,但每次东窗事发,我们也并未被责骂。
正北屋是我家,侧方有一处穿堂门被封住了,听说这本是三进院落,后院被卖掉了,单独开了个门。那时的我们,总是对这个门充满了好奇,总认为这扇门背后是一片世外桃源。
北屋正厅高阔,游廊上的彩绘色彩艳丽,虽经历时代沧桑早已斑驳陆离,却也诉说着历史的辉煌,看得出当年绘画工匠们的手艺颇为精细。最喜欢坐在这里,风穿廊而过,带着花草清香,是大地母亲最温柔的拥抱,令人沉醉,久久不愿离去。每逢佳节,几家人围坐在八仙桌前,共品佳肴,共赏明月,谈天说地,唠家常。
四合院里充盈着童年时光的旖旎时刻,每每想起,令我感慨与怀念,童年的伙伴,还好,你们都还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