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怎么这么作?”
“TA好不爱干净啊!”
“TA一点不合群”
“TA......”
每个人的身边似乎都有这么一种人,天然地可以被贴上各种不友善的标签,理所应当地承受抱怨和埋汰,有时候甚至分不清不喜欢到底是一种结果还是原因。
反正,我不喜欢TA.
我有一个室友,就曾这样被我对待过。为人拘谨,却又总不合时宜地张扬。时不时把敬语挂在嘴边生怕得罪人,却又喜欢在某些问题上穷究,口无遮拦。由于家境不好,为了省钱,很多活动都不见他身影,然而却总是喜欢在班群里表现友好或者异质,不受待见。他的一些生活习惯更总是或多或少地打扰到我,让我抱有反感,然而一方面为了和睦共处,反感总被压抑,反感逾积逾深。
于是,我深深地觉得,他真讨厌!
有时候甚至不经意间就带上了有色眼镜。觉得这人活脱脱一副贼眉鼠眼样……有时候甚至希望尽可能多的人觉察到我猜测的在他身上可能存在的恶,进而讨厌他。反感于是升级成了恶毒的怨恨。
然而,他真的是个恶人吗?
到底是他的“恶”引来了我的讨厌,还是我的讨厌放大了他的“恶”?我以为,二者兼有,只是时序先后问题。然而,还是那个问题:他真的是恶人吗?这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洞悉的问题,甚至都不算一个合理的问题。现实里,人真的能被简单地分类为善与恶吗?假如我只见过黑夜,能否说世界没有光明?如果没能全面地见识过一个人,又怎么可能透彻地分析一个人?同时,我们有没有可能全面地见识一个人?
这也注定是个不受欢迎的问题。认识是费劲的,感受却是容易的。正如人们时常抱怨的一样,谁有空闲去认识每一个遇见的人?然而却不妨碍人去简单地感受每一个撞进眼帘的过路者。他帅破天际还是惨不忍睹,她时尚迷人还是不修边幅。最终的落脚就成了,我喜欢TA还是无感,甚至讨厌。短短几秒,我们就可以在心中判定完一个人。
或者更进一步,你恰好要和TA朝夕相处,就如同我和室友,假如TA某些你无法容忍的细节让你不喜欢,那么很有可能TA便成了你讨厌的人,而此后你看他便总带着反感。你可能无视他的好,也可能感受到他的好,只不过这些好已经远比不上他的“恶”在你心中的份量,而你甚至拒绝进一步发掘和比较。所有这些或许早已与他是否是恶人没有了关系。
事情止于此,或许值得叹息,但远不值得指责。人无需为情感负罪,却要为行为负责。正如偏见或能无害,但歧视却在伤人。不要妄图将讨厌变现为伤人的行为。TA可以被你讨厌,却没有义务去承受你的情绪行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但不要肆意将权力扩张。
这个世界恰恰是公正的,它不会为一个人的非理性支援和买单。它不可能搬来整个世界来仇视你所厌恶的人。每一个被讨厌的TA都必定会有另一群TA来喜欢。你可以说这是臭味相投,可以嘲讽,可以不屑,但都与TA无关。
最近,我发现我对室友的反感淡化了。可能基于交流,基于他的改变,可能我发现他的缺点只是人之常情。抛开情感的偏见,他可以是个不错的人。即便我还不太喜欢他。
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在用心做个好人。如有可能,TA或许值得你去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