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平衡仪”,是练出来的

小区门口的修鞋摊,老板有个神奇的本事:不管多歪的鞋跟,经他一敲一垫,穿上准不晃。问他诀窍,他说:“哪有天生就正的鞋?都是磨出来的平衡。新鞋上脚,左脚重了垫点布,右脚歪了敲敲钉,穿久了,鞋就跟脚了。”


这话让我想起人心里的“平衡感”——它从不是天生就有的本事,更像修鞋老板手里的锤子和鞋垫,是在一次次“歪了就调,偏了就改”里,慢慢练出来的功夫。


没人天生会平衡,都是摔出来的清醒


有个朋友刚创业时,总在“拼命干”和“彻底躺”之间摇摆。月初打鸡血,每天工作16小时,熬到月底就崩溃,在家睡两天两夜,啥也不管。他说:“就像走钢丝,要么使劲往前冲,要么干脆松了手,总找不准那个稳当的点。”


后来他摔了个大跟头——因为连续熬夜赶项目,不仅方案出错赔了钱,自己还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他才明白:“平衡不是‘要么…要么…’,是‘既要…也要…’” 现在他学会了“工作两小时就起身倒水”“再急的事也留半小时吃饭”,反而效率更高了。


谁不是这样呢?年轻时总觉得“平衡”是种天赋,要么羡慕别人“活得通透”,要么抱怨自己“太拧巴”。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通透?不过是摔过几次跤,知道了“太左会撞墙,太右会掉沟”,才慢慢学会了在中间找条路。


就像学骑自行车,没人一开始就不晃。摔过几次,才知道身子歪了要往反方向偏,车把抖了要轻轻稳住。心里的“平衡仪”也是如此,总得在“太较真”和“太随意”之间磕磕绊绊,才能摸清自己的节奏。


平衡不是“中间点”,是“跟着感觉调”


有位做心理咨询的朋友,总被人问:“到底该多爱自己,才算不自私?该多在乎别人,才不算委屈?” 她从不给标准答案,只说:“你穿鞋子,是问别人‘该松还是该紧’,还是自己脚说了算?”


确实,平衡这东西,从来没有统一的刻度。有人觉得“每周陪父母吃两顿饭”就是兼顾亲情与自我,有人觉得“每月打一次电话”就够了;有人觉得“赚够养老钱”就该多利他,有人觉得“先让孩子读好书”才是本分。


就像老裁缝做衣服,不会用同一个尺码套所有人。肩宽的收收袖,腰细的放放摆,穿在身上舒服,才是真的合身。心里的平衡也是如此:不用盯着别人的“标准”,只看自己是不是“不慌不忙”——既不因为太顾自己而心慌,也不因为太想讨好而疲惫,这就够了。


见过一对老夫妻,一辈子没吵过“谁付出多”。老头爱下棋,每天雷打不动要去公园;老太太爱跳广场舞,晚上谁叫都出门。有人说老头“不顾家”,他笑笑:“她跳得开心,我才放心;我下得舒坦,她才踏实。” 他们的平衡,从不是“一人让一步”,而是“各有各的空间,又各有各的惦记”。


练平衡的终极,是“允许自己偶尔失衡”


最开始练瑜伽时,总羡慕老师“树式”站得笔直。自己一抬腿就晃,站稳了也浑身紧绷,生怕摔下来。老师说:“你越怕晃,越站不稳。不如先允许自己晃,晃着晃着,就找到重心了。”


后来发现,心里的平衡也是这样——越想“必须稳住”,越容易慌。就像写文章,总想着“这句话必须完美”,反而卡了壳;不如允许自己“先写句糙话”,写着写着,思路就顺了。


有个妈妈说,她以前总逼自己“做完美妈妈”:既要带好孩子,又要做好工作,还要保持身材。结果孩子哭闹时她烦躁,工作出错时她自责,最后得了焦虑症。现在她学会了“偶尔摆烂”:周末允许自己睡个懒觉,让老公带孩子;工作忙时允许自己点外卖,不硬撑着做饭。奇怪的是,她越“允许自己失衡”,反而越不容易真的“垮掉”。


这大概就是练平衡的终极智慧:知道自己偶尔会偏左,也会偶尔偏右,就像钟摆总会晃,但最终会回到中间。重要的不是“从不晃”,而是晃的时候不慌——知道“这次偏了,下次调回来就好”。


就像修鞋老板说的:“好鞋子不是不磨脚,是磨脚了知道垫块布;好日子不是不拧巴,是拧巴了知道松口气。” 心里的“平衡仪”,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刻度,而是带着温度的体谅——体谅自己会累,体谅他人会变,体谅生活本就有阴晴。


慢慢练吧,谁不是在“晃一下,调一下”里,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稳当呢?就像老槐树,风来的时候弯弯腰,风过了再挺直腰,如此,便足以抵挡岁月的所有起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