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与北京在时隔四年后,首次恢复了通信。
起因是看到pyq一张和北京非常相似的照片,左手托腮,长发披肩,笑靥如花。
找过去,找错人,还被人误以为搭讪的变态。
回想曾经和北京之间的故事,也是一阵唏嘘。曾经那些让人愤愤不平的往事,随着年纪增大,逐渐变的平淡和无味,再次回味只剩下故人相逢的怀念和亲切。
人似乎就是这样,经历的越多,沉淀越多,很多年轻时看不透想不明白的的“大事”就成了细碎可爱的“小事”。
一
我与北京失联,是因为她曾身患恶疾 —— 抑郁症,重度的。
而我,好巧不巧,经历了她全面病发。
我在年轻时分不清抑郁和矫情的区别,那会儿作为一个时常在夜里无病呻吟的“假文青”,我时常会对外宣称自己是多么的孤独,多么的抑郁,所以对于那些同样自称“抑郁”的家伙,我会抱着一种本能的不信任与排斥。
除此之外 ,空间和时间的拉扯,把一切善意的安慰,都变的软弱无力。
久而久之,无力就变成了一种对自己力不能及的愤怒。
在那个十二月的夜晚,北京突然犯病拉黑了我的社交软件,恼怒之下,我也决心不在维系这段遥远而破碎的关系。再后来,她数次自杀,未遂。她也为此一度换了学校,换了专业,换了联系方式。
直到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恢复通信,北京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四川,让我有机会重新面对曾经的自己。
她还是老样子,只是数年过去她已经不再如当初那般青涩,她看起来成熟了一点,化了妆,口红的颜色愈发娇艳,邻家有女已初长成。
但她还是和以往一样的优秀,尽管换了专业,成绩依然名列前矛,奖学金,独立音乐,抽烟,喝酒,骂人,她一个也不落下。
这样的女生,一直对我有着特别的吸引力,优秀,独立且有趣。
她在七千里外的城市,笑嘻嘻地说:
我现在病好啦! 我谈了恋爱啦!我谈了几个恋爱,我很认真的谈了几个恋爱——后来她干脆承认说,她当了把渣女。
嗯,渣女。
她在七千里外的北京,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有一场疾病为她生活带来过巨大影响。
突然,她低头沉默了一阵,然后抬头,轻叹一声,用愧疚的眼神看着我说。
“你当时是真的倒霉,遇到了我人生中最昏暗的时候,我把我二十多年来最糟糕的东西都留给了你,抱歉,四川”
我笑了笑也没说什么,人总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许这也是我命中注定的一劫。
二
北京现在是个渣女,嗯,尽管我们对渣女的定义千奇百怪,但在我看来,她就是个渣女。
但渣就渣吧,从立场上来看,只要受伤的人不是她,就万事大吉。我的不满,不过是几句家长式无关紧要的奚落。
我说,只要你不回到之前那个状态,即使恶盈满贯,杀人放火,那都是好的。
于是她将近几年的经历向我徐徐道来,其中几段,我印象深刻。
她说她处过一男的A,那男的比她倒是大好多岁,IT男,北漂,有相同的爱好,稳重且靠谱。
她说,那男的对我挺好,扒心扒肝,工资会按时交给我一部分,也不乱来,老老实实,稳妥,上进,甚至想把我带回家见家长。
我想,一个女的自己都承认这个男的好 ,那男的可能是真的好吧。
我好奇于这样稳定的感情是如何破裂的。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快一年,突然有一天,我觉得他太无聊了,这样的生活太平淡了,我就一脚把他踢了,然后我开始了另一段感情。”
“无缝衔接”
“算是吧”
“他对你不好吗?”
“他对我很好,甚至是太好”
“可生活的尽头不就是平淡吗?”
“我不知道,可能我这个年纪,嘴上说着接受平淡,但内心还是追求波澜和刺激吧”
我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
作为故人,我能够理解在她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如果不喜欢一个人,就转身离开的做法。
但是,毕竟我更年长,我想的更多。
因为我开始害怕了,我害怕有一天,我也成为了一个“IT男”——当我决定把所有东西都交给一个女生的时候。
我试图站在那个男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段感情,我相信他一定会在分手那一刻感到无比的痛苦与迷惘。
他是否会疑惑,对一个人太好,对方就要离开吗?他会不会从下段感情开始,对伴侣有开始所保留?他会不会就此失去一个男人在亲密关系里的责任感?
而让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故事,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在身边听闻。
我能够想到的解释有很多,比如年纪太小,比如因人而异遇人不淑,比如新鲜感消失,但无论怎么说,
我无法接受和理解,真诚的人被辜负。但被辜负的,往往是这些傻子。
至于生活的平淡,生活总归是平淡的,我们不过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子。我我把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分享给了北京
喜欢变成爱,就是从生活回归平淡开始
她有一天会明白的。
三
北京最近一任男友比她小三岁,中专文凭,没见过正脸,照片依稀能见到手臂的纹身和壮实的肌肉,问她是干什么的,她说是“灾难救援队”的。
首先这个文凭问题,我就对她表示了我的不满。
我说,“门当户对”真的很重要,至少相近的教育背景能决定你们思维方式是否匹配,尤其是你在挑选男生方面,更应该往上看。
她不在意的说,
“哎呀,这是我最后一次任性啦”
我没说话,摇了摇头。但心里会忍不住会去揣测,是不是像她这样有点强势的女生,更偏好年纪小的奶狗?至少说,当观点冲突的时候,年龄和经历能为她在碰撞中带来绝对的优势?
北京后来陆陆续续给我更新了她的日常:
比如她焦虑了,她的秋招石沉大海。她对我说,她并无法从她那奶狗男友那里得到情绪价值,一方面那男生甚至不知道“秋招”是什么,所以无法感同身受,另一方面,男生表示北京给他释放的压力,让他感觉到自卑。(这男的就该自卑,md)
比如她表示她会给男友花很多钱。我迷惑且不屑的问:那男还找你要钱花?她说:当然不是,我估摸最近没吃好,就外卖奶茶点上,估摸着他没钱了就给及时给他打点,估摸着他烟抽完了就立马给他续上,男人嘛,好面子,他不说,我懂。
我不忿,我嫉妒,我呸。
最近吧,她用她攒了一阵子的奖学金给她男友换了iPhone14,而自己舍不得,只是给自己换了个手机膜。然后第二天,她发消息说,他们因为琐事吵架了。我心想着这男的也太不懂事了,iPhone14都买了,还吵啥?
我说那分吧,不值得,她说,我舍不得。
后来一天,她给我说,他俩在地铁里干架,手机是她拍来的视频,肩下的一片乌青。
我恨铁不成钢的说,不值得,分吧,她说,我舍不得。
就这样又持续了一周,她发消息来,好像如梦初醒,大彻大悟,说,我要分手了,他这样是在消耗我,消耗我的精力,消耗我的时间,消耗...
我问,所以分了吗?她说,分了,但没分干净,一天分两次合两次。
最近她终于干干净净的分手了,男的留下欠条,表示会还手机钱,联系联系方式除了支付宝一律拉黑(还算有点骨气)。
我不知道“舍不得”是一种怎么样的情绪,纵观我的感情经历,姑娘们一个个都是铁石心肠,所有的回头和一往情深都是别人的故事里,我为此深感遗憾。但对于北京发生的种种,我并没有太多的心疼,只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慨和无力改变一切的无奈。
我想:当我们做选择时,如果明知道这是个不好的选择,那么当必然的悲剧发生时,我们是否还值得让人同情?还是一句,活该?
四
我问北京,你咋下定决心分手的呀?
她说,我认识了新的人。
我一时无语,麻雀啄牛屁股——雀食牛13
这一年的时间里,我的感情观也经历了数次崩塌重建,我开始逐渐理解和接受这种前脚刚走后脚就搬进来的“无缝衔接”。
我为此感到悲哀和无奈,我相信高质量的感情,应该是在分手后有一段空窗期,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通常以十倍速的速度靠近,同样也以十倍速的速度离开——人们似乎已经不在追求高质量的感情了。
而我,为了自保,也开始慢慢妥协,至少在这个城市里如此。
这点上,我开始和北京变得一样,只不过她会披着恋爱的羊皮,我不会,我不谈。
我们习惯于让自身周围有人陪着,习惯于生活中能有一段亲昵关系为生活增谈几分色彩,那能否大胆的猜测,在这个感情快餐的时代,我们喜欢的并不是特定的人,而是有人陪伴的这种状态呢?
所以当有人走了,只要有人住进来,就好了呀。
我为这个大胆的猜测心惊,同时也感到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