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英文名字为《la la land》的电影,配了中文标题《爱乐之城》,着实更加迷人。赶在首映日看了这部传说了许久的电影。朋友问我,好看么?我回答,类似《one day》。她惊呼原来是讲纯爱啊——貌似不够精准,只是觉得挺“好美”。我尝试做这样的一种理解,拍电影就像制作美食,为了确保食材的鲜美,必须用简单的处理方式才能够确保食物至纯的美味,电影也是如此——故事线条紧凑,人物突显,歌舞相伴,青春励志。虽然没有复杂费解的设计,虽然故事内容略显陈旧,虽然故事歌舞剧一直在市场里不够讨巧,好在拍电影的人把它讲得唯美动听,特别是那么多的长镜头,把人物出从背景中突显出来,不自觉地在现实和梦幻之间转化,干净漂亮。
1.恰似梦想旅人
故事用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讲了女演员米亚和爵士钢琴家小塞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清朗的世界,若是有人懂我,那该多好,然而,那个能够懂我的人终究不能相伴左右。米亚和小塞相爱一场,但更像一对梦想旅人,在某一个时间重逢了,扶持走过了,却成了记忆中的一个的烙印,甚至只是若干年后回眸的一个体谅的颔首微笑。
可是,谈梦想,终究是奢侈的事情。耗上了青春和精力,换回来可能还是潦倒不堪。可是,在逐梦的过程中,谁都不轻言放弃。米亚说她从大学二年级辍学经历各种面试就为了能够成为演员,而小塞在穷苦潦倒的时候仍然坚持做自己的jazz音乐。
世界之大,总有一些人会属于同一质而被相互吸引。可,就是因为同质,才会理解,可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更加愿意放手。就像那时的米亚被小塞的音乐吸引,互相读懂了对方;就像彼时的米亚被小塞鼓励着去参加面试,写出自己的剧本。在每个人迷茫困顿的时候有这样贴己的陪伴鼓励,多么美好的事情;就像此时的米亚再次回到小塞心心念想开的jazz俱乐部,她也走向人生的另一边。
剧情有些黯然,并不是我们所设想的happy ending ,好在他们最终都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定位,成就了理想,在美好的年纪,遇到美好的人儿,自然连空气都吐露着清香。
想起了电影《浮生一日》,2010年7月24日,同样的一天,对于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人生。你生活中最惧怕的什么?你喜欢什么?什么让你开怀大笑?生活看似无序,我们却冥冥被掌控着,每个人都试图推开些障碍,捕获想要的自由。于是,更多地只是沉沦在现实和梦呓中的浮游生物。在孤独而任性的世界里,觅得那个懂你的人,有该多美!
2.选择一曲未了
据说导演为了这个剧本从2010年开始着手,直到今日才收尾。七年的日月光,可鉴用心之深。音乐主题的歌舞剧,多少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也更加具有时代的代入感。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会有自己的属性,但是在音乐、美术等很多领域总是共通的,于是,导演在音乐这个层面悄悄划开一道口子。记得《社会学的邀请》里有个名词叫做:生活方式簇,就是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消费品味、价值观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我想《爱乐之城》之所以大获成功,不是因为故事情节设计,而是被彰显的时代性格特点,烙在了我们生命里对理想、对生活的倔强。每个人在人物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追求、关于价值.......但是在实现路径是上我们都更加倾向于选择“阻力最小路径”,为他人所接受和期望的行动和信仰,但是否继续遵循他们,则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每一秒都要做的决定。每一个选择就成就了不同的人生。
就像影片收尾的时候,小塞在自己的jazz俱乐部偶遇了米亚,在为她弹奏了一曲《the fool of dream》,他们各自都在过往里徜徉。若是当年不是那样错过了,可能小塞和米亚就在一起了,若是当年小塞没有参加朋友的乐队,他们就不会有分歧,若是他们都坚持了,可能陪伴在米亚身边的就是小塞。谁知道呢?可是,每个选择的叠加却让他们从交叉线走向了平行线。
一曲终了,人生隔世。就像看一副油画,随着距离的拉近,我们看到的从画面变成了一系列油漆颜料。可是,也只有把他们组合起来的时候,才能够看清全面。人生的全景就这样真实地打开的时候,才会这样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