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相声

        文艺反映生活,相声提炼讽刺,必得接地气,入人心。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具有共同的优点:塑造观众身边的小人物,夸张他们的缺点,把典型人物放到典型场景里,产生冲突,抖落包袱。比如《跳舞迷》里的跳舞迷,《夜行记》里的骑车人,《婚姻与爱情》里的科长,《今晚十点钟》里的空想家,《纠纷》里的丁文元,《钓鱼》里的张二哥,《宇宙牌香烟》里的推销员,《买猴》里的马大哈,等等,给我们这些相声爱好者包括普通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原因就是具有幽默的故事,熟悉的人物,典型的性格,精彩的桥段,它们的结构类似于讽刺小说或者微型小说,虽然是口头传播,但具备文艺创作的共性特点。

      跟流行乐坛相似,有不少所谓的“一首成名作”吃一辈子的过客,但是侯宝林先生的语言功底、戏曲修养,马三立先生的沉稳老辣、世态人情、观察入微,使他们能竖起相声界永远的丰碑。自马季先生以后,由于文艺界受到政治影响深远,相声被迫远离了地气,从下里巴人似乎要去往阳春白雪,终于脱离了实际,袅袅地要蒸发。

        可它毕竟是人民的艺术形式,还是一直有人惦记着它,学习它,传承它,改变它,感谢郭德纲先生为首的艺人们,使我们又从相声里找回了快乐。而郭姜之争是必然的,像一个少年,毕竟相声曾经游得离父母的岸边,太远了。德云社,王自健,青曲社,嘻哈包袱铺,逐渐地成长,虽然是翻新、拼凑、庸俗,然而我们不是笑了么?这不就是相声的魅力之一么?

        相信只要走回民间,走向观众,我们所爱的相声,会有美好的未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