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于我,是清晨叫醒的鸟鸣,是午后流连的阳光......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举个例子,要我做一件事情的决定,当时我也苦思冥想了,可是最后还是糊里糊涂给一个答案,当我在第二天早晨睡醒以后,我才会想明白,事情是怎么一回事,我该做怎么样的决定。就连买衣服都是,我直到第二天或者过几天才会明白买哪一件更合适我,我感觉我总是慢几拍。
所以说到写作这件事,我更是后知后觉了,因为我在大学的文学院呆了整整七年,却从来没有动过笔(当然这里排除论文)。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做公众号以后,认识很多优秀的写作者,其中有一个女孩子,她的公众号做的非常棒,而这时的她还只是大二的学生。她做自己的公众号、给杂志社投稿、做自己的个人电台等等,我心甘情愿的成为她的粉丝,也每每给她的文章打赏。
她的文章记录着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成长经历,每次读她到文章,我都难免会有感慨,我的大学阶段在干什么?我的研究生阶段在干什么?我为什么不动笔,记录下生活那些中可爱的人和美好的事?记录下来当时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每每想及此,我都为我自己的错失遗憾万分!
但是,好在我现在开始了,好在生活中永远不乏可爱的人和美好的事,好在我还在继续学习和思考。于是决心不再会错失未来,我寄予明天的自己更多期望。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很有趣。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让你的生活速度慢下来,甚至可以触摸到细节的每一个瞬间,也会再次强烈的感受到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的存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创造力源泉,只是有的人兴趣在此,有的人并不会认真梳理他的生活和内心,意不在此。
在张爱玲的散文《论写作》里,就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也许是至理名言,也许仅仅是无足重轻的一句风趣的插浑,然而积少成多,究竟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项损失。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太大,是很平常的一位典型太太,她对于老年人的脱发有极其精微的观察。她说:中国老太太从前往往秃头,现在不秃了。老太爷则反是,从前不秃,现在常有秃的。外国老太太不秃而老太爷秃。为什么呢,研究之下,得到如此的结论:旧时代的中国女人梳着太紧的发髻,将头发痛苦地往后拉着,所以易秃。
男子以前没有戴帽的习惯,现在的中国男子与西方人一般的长年离不开帽子,戴帽于头发的健康有碍,所以秃头的渐渐多了。然则外国女人也戴帽子,何以不秃呢?因为外国女人的帽子忽大忽小,忽而压在眉心,忽而钉在脑后,时时改变位置,所以不至于影响到头皮的青春活力。
诸如此类,有许多值得一记的话,若是职业文人所说,我就不敢公然剽窃了,可是像他们不靠这个吃饭的,说过就算了,我就像捡垃圾一般的捡了回来。”
我自是不敢和张爱玲相比,但是我的观点却是和她此段的论述一致。记得当初在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段论述很是有趣,尤其是“像捡垃圾一般的捡了回来”甚是有趣有意,我当时就反复诵读了好几遍。
我就是想把人生中该珍惜的真情和真意,记录下来,我想在看过我公众号的读者都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就是用自己的文字为这个世界传递一份温暖。“写作”和“作者”这两个词在我的心中 一直怀着神圣的地位,也许,这也是我以前一直不敢动笔的一个原因吧。
做了公众号以后当然希望自己的粉丝可以多一点,关注我的人可以多一点。刚开始我会因为增加一个粉丝高兴的跳起来,也会在发了文章以后不停的刷新我的后台,看看有没有新的粉丝,有没有新的留言,有没有新的人关注......
经过两个月的“兴奋期”,我觉得我还是用错了力,有人关注我,有人喜欢我,当然好,但是我的关注点不应该在这里,我应该更努力的去写文章 ,当用实力说话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
就像是建立人脉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如果像一只狗一样转着圈去追自己的尾巴,你永远追不到,但是当你昂首阔步向前走的时候,你的尾巴永远跟在你身后。
最近在复习考试,本来打算不再原创更文,不过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写东西,实在是兴趣所在,乐在其中。创作灵感和写作技巧都需要持续的阅读和思考,我最近读书较少了,看的都是考试的复习资料,所以想法就少了,写作的契合点也就少了。虽然少了,但是我还是会尽可能的多写,于此同时也会分享自己喜欢的作者的文章或是来稿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我知道在写文章这件事上,我的文字还需要不断地打磨,我的技巧还需要不断的提升,我对周围的世界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感知。我知道要达到我心目中 的目标,我还有很多路要走。
我走在路上,我感谢我自己,我感谢鼓励支持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