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麦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那时他还在当兵,好不容易被准许回家探亲,结果回家后才发现自己将部队严禁外带、涉密的笔记本带回了家,于是他将它藏起,再忙再累都不忘看它一眼,剩余的假期如何度过不得而知,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一直伴随。
也许那个笔记本就是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也说不定。
《解密》这本书的腰封上,有一句麦家的经典语录,“《解密》写了十一年,被退稿十七次,诸多苦难和折磨施于我身。但我坚信这是一部非凡的小说,事实证明了。”这句话在未见到此书时,就已特别熟悉,因为这句话,我愿意相信这是一本意义非凡的伟大小说.....
就像爱情并不总是那么轰轰烈烈,平平淡淡度过一生也同样伟大的道理一样,这本书在初读时并没传说中的那么神乎其神,甚至一些情节、人物方面的疏漏让人觉得有些不适,例如开头对容幼英细致到夸张的刻画,让我一度以为小说的主角就是这位容家的女天才,但接着却诞生了一位强抢民女、偷鸡摸狗、无恶不作的“大头鬼”。母亲是高级知识分子家族显赫,虽难产而亡,孩子毕竟继承着家族血脉,即使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也不至于如此恶劣,当他被杀死后,他儿子“大头虫”却又在无父无母的情况下未步入父亲的后尘,成为了一位不仅人畜无害,还拥有了逆转时代力量的栋梁之才。
此外,容金珍的数学天才,也有“过度”的嫌疑,多少数学、密码上的难题,在他的眼中竟然就像一个简单的游戏,例如自己创造出乘除法、等差数列、数学公式,将困扰整个701的紫密,在看书下棋散步的状态下轻松解答,甚至他的梦里都在进行着严密的思考。
才疏学陋,这样的旷世之才真是闻所未闻,多少伟大的天才也需要付出比常人成倍的努力,一个容家却诞生了两位这样的天才。
因此 ,麦家令个别读者失望、无奈、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打着数学的名号,在关键点上还存在漏洞,想要一些读者心平气和也确实有些难度。
但这本书为麦家带来的荣誉有目共睹,它取得了国内2002年中国小说学会、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还并先后入围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还是第一部被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的中国当代小说(《尤利西斯》、《百年孤独》也被收入此库)。这些足以证明这本书的分量。
就像科幻作家不一定就是科学家、宇航员一样,小说家也没有义务将故事中涉及到的专业性知识写的那么丰满,毕竟读者阅读的是一本小说,而非一本高数、一篇专业的研究生、博士论文。正如《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中宣扬的,专业性的知识只要能够服务于小说即可,小说家不是红酒鉴赏师,不是家具设计师,小说家只想认真的讲好一个故事,将读者带入那个虚构的世界,引起共鸣。
十一年的写作经历、十七次的退稿经历,一方面是对作者努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此书成书之艰难。麦家1991年开始创作,在那时他还只是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十一年的磨难或许还与整个环境有关也说不准,所谓的“X国”、“N大学”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迫不得已,这些都无从考证。
那种带着印有“秘密”字样的笔记本留下的深刻印象常毕竟难以磨灭……
来说说这本书“美丽”的地方:在“起承转合”中加入“再转”,让本来安稳的故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加入容先生、郑局长、严实的访谈录,把容金珍的形象描写的更加真实也更加扑朔迷离;在故事正不紧不慢的进行中加入各种各样的信件,将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感情像解剖一样直面读者;突然出现的短句、加粗加黑如雨出现的神的概念,仿佛能听得到一个人内心音量逐渐加大的呼喊和绝望;故事中简单的数学逻辑,让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天才容金珍也变得平易近人。
最后,外一篇的容金珍笔记本,果然不出所料的没有涉及任何“秘密”,秘密之所以为秘密,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密不示人的,但天才之所以被一本笔记本逼疯也注定要有个说法,天才并非无懈可击,并非是毫无感情的解密机器。天才在专业上栽了跟头,而非整个人生。假如读者也朝着这个方向去看,是否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更加有血有肉的容金珍呢?是否会感受到那声振聋发聩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