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其中之一为“数据分析观念”,具体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它比之前实验稿的“统计观念”从名称到内涵都发生了变化,更凸显“统计与概率”的独特的思维方法。随着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在发生改变。只有把“统计与概率”领域的转变贯彻到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它反映了“统计与概率”领域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大数据时代要让学生学会用数据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统计与概率的意义,学会用数据的眼光观察,借助数据说话,形成良好的数据分析习惯,变成数据分析观念,上升为国民的基本素养。
根据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精神,北师大版教材对“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内容做了重新梳理,从结构上看,教科书体现了“重统计”的理念,并且在第二学段讲“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分散在不同学期。教材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的“一起来分类”,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安排在二年级下册,两部分均为“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了接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收拾书包、整理房间等。从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出发,为小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对数据的直觉,体会数据反映的实际意义和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分类能力和数据分析意识。
下面我以二年级下册《评选吉祥物》为例子,说说在“统计与概率”课中的教学策略。在《评选吉祥物》这一节课中,学生需要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体会统计调查的必要性,并结合调查活动,通过观察、整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了解记录调查数据的方法。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步骤:体会调查必要性——探索调查方法——经历调查过程,记录调查数据——整理、分类数据——分析整理的数据。1. 体会调查必要性。在本课中,让学生知道通过调查我们能选出一种小动物满足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能做出决策和判断,从而让学生体会调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探索调查方法。接着,通过讨论、交流、汇报,让学生体会调查方法的多样化。3.经历调查过程,记录调查数据。4. 整理、分类数据。在本课中,通过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数据、整理数据,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5. 分析整理的数据。最后,学生通过整理的数据,给出选哪个动物的意见。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观念,明白调查的目的,调查就是为生活服务,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要让学生学会用数据来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养成习惯,变成观念,上升为素养,这就需要让学生去经历过程,积累经验。这里的“经历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在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体验,及时积累经验,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契机,收集数据,用数据说话,建立数据分析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