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自我防御
看清自己的真实面具
1
自从上周三收到老师对文章的反馈后,我三天都没有勇气打开修改。
要么带娃,要么一整天学习心理咨询课程,要么看书,总是好像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写。
好不容易坐下来,努力说服自己先写完这篇,就给它2个小时。然后刷刷微博,发发呆,2个小时混了过去。
我想,这是我的防御机制在作怪。
因为老师的怀疑,使我内部产生了“敌对”态度。
哼,我就是时而好时而坏;
唉,这个太浪费时间了,真不想写了;
我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和消化课程;
眼看着一个月就快过了,而我才写了2篇,学费都赚不回来,下个月不报了。
其实,我的内心隐隐感到,是老师的评语让我内心产生了想法。
但是我无法表达。
于是,我也看不见自己真实的想法,用各种防御机制保住自我。
后来,我终于正视起来,和一位师姐谈及我的困惑。
这部分情绪终于疏解,好好完成作业,交给了老师。
还跟老师坦诚我的想法,终于发现自己的问题。
“越打击打得越低”,连我自己都震惊了。
我才发现,原来我是一个这么“玻璃心”的人。
2
玻璃心,是一种“幼稚”的防御
小A说,她一直以为自己是竞争型的人,越打击,就越要证明给你看,我能行。
可是,事实上,小A受不得一点否定。
她回忆起高考那年,自在地在阳台复习,父亲莫名其妙地说:
“别学得那么紧张,考不上就考不上了,反正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
小A当时愣了,从初中、高中一直是尖子班里尖子生,老爸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底子?
她当时想的不是考不上,是想要考上更好的大学啊。
她又想起中考的时候,父亲也说过类似的话。
当小A把这些记忆碎片串联起来,好像终于解开了一个关于考试的谜团。
她的中考,虽然成绩不错,也进了尖子班,但她一直认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准;
她的高考,虽然也上了一本,大家眼里成绩不错,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不是她应有的水准。
父亲对孩子的低估,使孩子也认同了父亲的想法。
她终于发现,这么些年,自己为什么总是碌碌无为,明明可以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却总是好像力不从心。
原来,她的抱负和野心,
被父亲的怀疑、否定给断送了。
3
小时候的经历,是如何影响成人的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中指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应该拥有的三项特质:有自信、有理想、有相应的才能。
这种健康自体,来源于童年早期的互动。
而与理想化客体的融合,和强大之人的融合,形成“理想”。
这个理想客体通常是父亲,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3岁以后,就开始粘着父亲,和他们一起探险、玩刺激的游戏,比如抛空飞、比如力量游戏、比如抓蛇。
母亲是温柔的代表,父亲则是力量的代表。
当然,这个理想化客体有可能会是爷爷、或者外公、或者学校的老师,只要是经常跟孩子打闹、冒险的,都可能成为孩子的理想客体,促进孩子的理想形成。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男孩伊桑成绩不好,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
在寄宿学校遇到了他的班主任老师阿米尔.汗,他不断地接近这个奇怪的孩子,发现伊桑的绘画天赋,鼓励他不要停,在生活中和他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在伊桑的生命里,这名老师,就是他的理想客体,那个帮他找到人生坐标的重要他人。
孩子能遇到生命中的重要之人,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他的生命之花原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打开,如今借着老师的手,慢慢绽放。这是何等美妙的一件事啊!
4
如何突破自我防御,看清生命的真相
那么,该怎么做去打破防御机制呢?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的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瓦解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
这种自我调节方式技能维持内在平衡,同时又是行为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
后来,无意中看到《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这本书,里面竟然列举了101种不同的防御机制,他认为,所有试图摆脱不愉快感觉的行为,都是一种防御。
书中还将防御机制按照年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类。
不同的阶段会采用不同的防御机制,如果过度不好,直到成年,依然会使用这种“幼稚”、“拙劣”的防御,而形成病理性。
如何走出这种困境?
第一种、适合行动力很强的人,他们非常能够学以致用,非常能够控制自己的大脑和思维去行动。
比如我之前见过一名男性,他非常理性,非常有行动力,只要知道了,就会去改变,朝着目标行动。
那么,只要他能够看到自己的防御和问题,他就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二种、和咨询师工作,在咨访关系中重新体验防御机制,让咨询师的耐受、抱持能力将那个“幼稚”的你稳稳接住,使你不再害怕直面问题。
比如,当我发现我的防御机制:带孩子、看书、学习,全都是为了逃避写作,内心抵触老师,内心被轻视的感觉无法消解,所以想通过不按时交作业反抗老师。
于是,我就清醒了,终于能静下心坐在电脑前,好好改文章,改好后顺利提交作业,并坦诚告诉老师,自己存在的问题。
然后,我发现,原来自己坦诚地说出来,对方并不会像自己想象那样的反应:生气、觉得被触犯。
而是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彼此更熟悉。
当然我和老师这个关系不属于咨访关系,但老师的反应给了我很大的抱持,使我有了新的体验。感谢老师!!!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自己内心的纸老虎吓住了。
而我们需要的,就是看到这只老虎,勇敢地冲出牢笼。
共勉!
作者:炮弹妈妈,创业宝妈,英语达人,擅长儿童心理研究,曾被家长誉称“五星级育儿辅导专家”,以笔为鞭,育儿育己。
个人公众号:炮弹妈妈。欢迎加入佛系妈妈育儿群,各路神仙陪你升级打怪。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1”入群,专注分享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