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我刚上初中,那時能读的书少,能看的电影也少。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通常要看好多遍。前几天整理过往的筆記本時,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筆記本,内里的紙張已泛黄,蓝黑墨水的字迹亦有些模糊,上面記录的都是那个時代在电影院里看过的电影。
老賈说我老了,是因为我更願意怀舊了,事實上,我也真的老了。早已年过半百能不老吗?衹不过自己一直不願意承認罷了。我很喜欢《論語》中記録的孔子的一句話:“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尔。”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老气横秋当然是神态心理上的頽喪,而老态龙钟更多的是指形體状态上的衰老。
读金庸先生的小説,很喜歡《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有一顆不老的心靈,永遠保持着一份童稚之心,從里至外總是一副天真烂漫。小時候盼着长大,而真正长大以后,又留恋怀念小時候的样子。最初聽鄭智化的《水手》还不到三十歲,几乎聽不出歌聲中的那份苍凉与落寞;等到真的能理解满是沧桑與無奈的旋律時,則再也回不到三十歲以前的歲月了。
年輕真好,回首風華正茂的年代時,心裡總會有太多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失落、無奈和痛悔。我們無法预知未来,因此在年輕時就無法設計未来。也許正是年輕時的慒懂和天真,才會使後來的生活變得色彩繽紛、波澜迭起;才使我們不至於身陷死水般的生活中窒息、絶望,即使就是死水吧,也應該是死水微澜。
實際上,成年後的我們在承担着年輕時选择的责任。有时想想,人生真的很残酷,常常把至关重要的選擇壓在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的肩头。那時,我們連種子的优劣,田地的肥瘠都搞不清楚,還怎麽敢奢望會有一個金灿灿的、硕果丰盈的秋天呢?也許慒懂,也許天真,也許是我們都不願意説的無知,讓許多機缘與我們擦肩而过,對許多美好视而不见,對許多良辰美景等闲而过。现在想来,留下的何止是悔恨、無奈和失落!
大樹的年輪,裡密而外疏。人的生命的年輪能不能也像大樹一樣呢?随着時光的流轉,四季的輪回,讓我們的生命一年比一年厚重,讓我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充實,讓我們的人生一年比一年丰富、精彩!
當自己感到疲累時,是不是可以骋目遠眺,看看蓝天、青山、碧水;當自己感到無奈時,是不是不可以放飛思緒,想想昨天、今天、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