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艺节目《我们是真正的朋友》里,因为要不要给女儿买1000多块的名牌外套,小S又被大S“怼”上了微博热搜。
在节目中,小S的女儿艾莉发信息给妈妈,表示超想要一件外套。小S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先要求女儿发图片给她看看。没想到小S一收到图片,就开启了耳熟的妈妈训导模式。
大S在旁边有点看不下去了,她看到外套的图片之后,立即夸奖艾莉的眼光不错,而且说这件衣服可以穿很久。小S立即表示不能给女儿买超过1000元的衣服。
双方僵持不下,大S又主动表示自己来买这件衣服送给艾莉,作为她跳舞得了第一名之后的奖励。
在这种情况下,小S的防线逐渐动摇,看起来同意了大S的建议,不过小S立即话头一转,又开始了对艾莉的谆谆教诲。
最后大S忍无可忍:“不要长篇大论!”
小S才不耐烦地收起了话头:“好了,不讲大道理了,反正姨妈会送你,ok?”
我在网上看到许多网友都在夸奖小S“穷养”女儿的育儿哲学。
不过听到小S说话的语气和腔调,如果你是艾莉,你会好受吗?
我想起我小时候,有一次我妈给我买了一双红皮鞋。但我像个男孩子一样调皮捣蛋,新鞋子穿了一天,鞋头就被踢破了。结果我妈每次看到都会说我。到最后,我再也不想穿那双红皮鞋了。
我想,电话另一头的艾莉,心情可能和当年的我一样。虽然最终得到了那件潮牌外套,可是她永远记得,妈妈给这件外套时附加的要求和说教。
很多家长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
不过,小S是娱乐圈出了名的节俭女星,她之前在《小姐姐的花店》里就表达过自己“穷养”女儿的观点。
她自己也身体力行,一件毛毛衣穿了很多年,一个帆布包十几年不换,还因为背着上节目被大S吐槽。
节俭是美德,但我还是要吐槽她的“穷养”哲学。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精神上都要富养,物质上则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追求穷养而穷养。
节目播出后,有网友指出小S所说的1000元是台币,实际上折合人民币只要两百多。
不管是台币还是人民币,我相信作为明星的小S,给女儿买一件1000元的外套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小S的态度是直接拒绝,而且在大S提出把衣服作为奖励之后还要喋喋不休地“告诫”女儿。
言下之意仿佛是:这次姨妈买给你,就算了,但你一定要记住了,没有下次,这次是个意外,你本不配拥有这件衣服的。
在正当好的年纪,没有哪个女孩子不爱美。可是小S家的三个女儿,很早就被姨夫汪小菲吐槽过穿得土。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只有当人从低层次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
但小S的态度,会让孩子的内心有一种对物质匮乏的恐惧和对奖励的内疚感,而童年的匮乏感会让成年后的不安全感加剧。
很多孩子长大以后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那些童年的匮乏变成了他们人生中最孜孜以求且害怕失去的东西,就像心里有一个黑洞,不断想逃开,却又被引力拉回去,被不断吞噬着自我。
这种“穷养”哲学本身就很反人性,孩子们被包裹在“节俭”伪装的茧蛹里,她们看不到茧蛹外面广阔的天地,看不到物质只是最基础的流动性因素,在物质的这层茧蛹外面,有更广阔的天地。
我高一的时候,学校曾经组织过一次美国游学活动,报名费三万多。我虽然报名了,但心里却因为这笔不菲的费用有一种莫名的愧疚感:我是不是不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
后来很多家长因为猪流感退缩了,我爸还想说服其他家长继续参加:“美国以后随时都可以去,但孩子这个年龄去和以后去,是不一样的。”
虽然最后还是没有去成,但我感受到的是充分的被爱感:我值得一切美好的东西。
最后,我想对小S说,你的孩子现在穿上这件外套和她以后自己赚钱买这件外套,意义是不一样的。赚钱自己买,是自食其力;而你答应给她买,是: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