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古时叫伙房、膳房,现在也叫饭堂,是大量人群集体用餐之所。
我最早吃食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读初中的时候,在父亲任教的中学,中餐就在学校食堂里吃。食堂很大,有二十几张桌子,能坐二百多人。方桌的四周是四张条凳连在一起,搬不动,人们只有抬腿跨上去坐。打饭要排队,打完饭菜还不能立即用餐,要忆苦思甜读一段最高指示。记得当时读得最多的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读完“最高指示”才能动筷子,谁中途动筷子就是对领袖的不忠,那是要批评教育的。
虽是动乱时期,但食堂里的菜还蛮丰富,一般都有十几样吧。我最喜欢吃的是猪肺粉丝大蒜叶和蘑菇炒肉片,粉丝猪肺二角五分钱一大碗,蘑菇炒肉片一角五分钱一盘,韭菜炒鸡蛋八分钱一盘,青菜豆腐汤才三分钱一碗。那时的农田土壤好,种出做出的食品特别环保,烧出的饭菜很好吃。像那蘑菇炒肉片,香、嫩、滑柔,有人吃完了还舔盘子我也舔盘子,比狗舌头舔得还干净。那时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一种美德,不丢人也不会有人笑。劳动光荣,节俭也很光荣,是值得仿效和赞扬的。
在大学中文系时,汉语老师讲,“吃食堂”是特殊语法结构,还有“晒太阳”“考大学”等等都是。这些词组约定俗成,在道理上讲不通,但人人明白。大学食堂在临时搭就的帐篷房里,每当下课铃声一响,已饿得肚子咕咕作响的学子们,会像赶集一样,从教室蜂拥而出,急匆匆地冲向食堂。食堂菜肴中,我最喜欢吃大排或小排,大排一毛五,小排一毛三。食堂师傅告诉过我,这种菜的做法是,先将排骨用白糖、醋和酱油、老酒等拌好,放到油锅里炸得七分熟,然后搁置蒸笼里闷烹几许,配以青菜,用勾芡的卤汁淋透。特别好吃。
大学毕业后统配到一所半军事化的学校,食堂里的境况与兵营差不多,哨子一吹,学员列队入内,井然有序。8人一桌,菜谱一色,坐满开饭。没有乱糟糟地排队,也不会挑肥拣瘦。但还是发生了一次“罢饭”事件。
具体哪一天我忘了,反正那天天气闷热。那一年学校食堂承包给外人做,老板心黑,菜次量少难吃。学员小王吃了一口什么菜,吐了,大叫太苦太咸,找卖菜师傅要求换一份,小师傅不干,还说:“要吃就吃,不吃没有”。小王当即把那菜扣在柜台上。部分学员响应,也把饭菜倒扣在饭桌上,起哄四起,舆论哗然,惊动领导,开展了调查。过程不得而知,总之结果是各打五十板,双方作了检讨。此事过后,食堂的饭菜改善多了,服务态度也好了。
后来我调入新部门,坐落于人民广场西北角。食堂在一楼,由二位本地嫂掌勺,典型的“人家烧”,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最推崇的菜是红烧猪蹄,吃得不过瘾,就自己拿钱,叫本地嫂买菜时捎带几只猪蹄,与公家的猪蹄一起卤烧,带回家。晚餐时,一家人带上一次性手套,啃个精光,意犹未尽。
最使人赏心悦目的是现在单位食堂,环境优美,设施一流。食堂门口,有醒目的本周菜单,从周一到周五,各种菜品荤素搭配,一应俱全。进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介绍,文图并茂,满眼绿色。看到那些青翠欲滴的瓜果时蔬,让人对这里的所有食品都产生了食欲。
食堂倡导健康餐饮理念,处处张贴健康饮食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的宣传画;提倡光盘行动,劝勉大家爱惜粮食,避免剩餐,减少浪费,自觉养成文明餐饮习惯。
坐在海蓝色的餐椅上,四人一桌,两两相对,在清凉的空间里,边吃边聊,舒心畅意。抬头上望,有八台新购的大屏幕电视,可以边吃边看。这一切,都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就餐场景。
我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一切。食堂文化有时也有让人惊喜的效果,它也许于饮食之外、无形之中,让人喜欢上了所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