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常人,生活时时刻刻都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切换。生理状态、精神状态的不同状况,对一个人的日常行为是有极其影响的。病与未病,饿与不饿,困与不困以及累与不累都是一个人的基本状态;病了不想治,饿了不想吃,困了不想睡,累了却不想休息,这些看似难以理解但切实存在的状态也是时常伴随着我们。
任何行动都关联着你的状态,状态好坏直接影响着行动的效果。心情好不好,高兴还是生气,亢奋与冷静,在乎意义与不在乎,思考还是不思考,都是状态的一部分,或是独立存在或是交织在一起。
在不同状态下,还都能够保持专注,才是极致的追求。这个最高的境界有点儿类似佛学追求的极致状态:禅定,“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
人类一次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笑上帝的,你思考你的,不思考你和畜生又有什么区别,不思考你又怎么知道该怎么践行自己的人生。
先思考清楚了再行动,或者先行动同步慢慢思考,都是一种选择,现实来讲后者更优。但如果能够先思考清楚,有何理由去拒绝呢,毕竟行动都是需要理由的,而理由的来源始于思考。现实来讲,思考清楚形成一套完整自洽的逻辑体系,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往往是反复的,今天的明白并不一定是真的明白了。通过行动实际践行验证,亲身体验,辅助思考,也往往是更加有效的办法,同时还避免停滞不前、食不果腹的窘境。毕竟光思考,是挣不来钱的,而生活是实实在在每天都需要花银子的。
有自洽逻辑思想指导的行动,和不问理由埋头奋斗的行动,本身对世界没有差别,但对自己还是有点儿不同的。不同点在那儿,这是一个自己迟早要面对的问题,而且只能通过自己解答。
Hylan 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