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是人对世界和对自己认知的集合。
不同人的心智模式完全不同,什么样的心智模式是好的心智模式?
按照我对L先生说明的理解,结论是: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呢?
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如何做到“从我出发,为我所用”呢?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生动力问题。
人生动力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出发要去哪?我要用心智模式干啥?
这就需要明确自己人生的意义。
自己人生的意义从哪里来?
从自己日常生活中擅长或感兴趣的事情中来。
如何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擅长或感兴趣的事情落实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中呢?
一种方式是创造性的使用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事情。
什么是创造性地使用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事情呢?
就是不只是流于表面消费,而是不断去探索事情背后的本质。
如何去探索事情背后的本质呢?
L先生给了4个基础模型可以用于探索事情背后的本质,分别是:
个体-整体
输入-输出
供给-需求
动力-阻力
4个基础模型解决的问题不同:
个体-整体模型解决的完整性问题,尽量避免一叶障目,片面的看问题
输入-输出模型解决价值问题,输出减输入剩余的部分就是整个系统的价值
供给-需求模型解决价值取向的问题,我们提供价值,能解决不同人的哪些需求
动力-阻力模型解决行动的问题当动力大于阻力,才会有持续的动力去行动
通过上述的4个基础模型,逐项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将其整理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图谱,才能更有效地支撑起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如果自己现在还是觉得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怎么办呢?
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先行动起来,通过上述的4个基础模型建立属于自己的第一个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体现的一定是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这个理解的体现就是通过上述4个基础模型,沉淀出L先生提倡的概念网络知识和主题网络知识,并将这些概念网络知识和主题网络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也就是落实到项目。具体的做法参见INKP知识管理法。
当按照自己的意愿,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并用于解决生活中其他人的真实问题后,自然就满足《动机心理学》中所描述的核心动机:自主、能力、归属。
自主:自己感兴趣
能力:不断丰富的知识图谱,不断提升的贡献价值的能力
归属:通过解决他人的问题,获得他人的认可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核心动机问题,当自己的知识图谱和能力增长到一定程度,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会逐渐拨开云雾见月明。
要做到这种程度,需要面对的一个阻力是,避免封闭自己的心智。
人的大脑是双系统运作的。系统一是直觉的快系统,系统二是理性的慢系统。
因为人的大脑倾向于节能和稳定,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倾向于使用更加节能和稳定的系统一。
当外界发生的事情与系统一的预期不符时,会有情绪出来作祟,阻挡自己运用耗能更高的系统二更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何能避免情绪的作妖呢?就是拆分出事实、判断和感受。
从事实出发,避免从判断出发。
对于感受,可以将其视为自己对外界的侦查员,当有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恐惧、焦虑出现时,视其为一种打开系统二做理性分析的契机,而不是顺着系统一的直觉自然而然的封闭处理。
当自己能毫无障碍的不断接收外部的新内容,认识和解决自己感兴趣的新问题,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知识图谱,也就是做到了打开心智,这非常有助于确认自己的人生意义,让自己更好的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