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安风骨”的一点理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建安”,汉献帝刘协的第五个年号、东汉政权的最后一个年号。该时期东汉中央政权主要由曹氏集团所掌控。在以曹氏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等为主要力量的曹魏文人集团的推动下,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一个高潮,使得中国古代文学自觉进一步发展,史称“建安文学”。“风骨”,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讲:“是以怡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所谓风骨,意指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相统一结合。“建安风骨”即指“建安文学”的文学特点,亦是其标志。在“建安文学”的文风影响下,“风骨”一词在唐代陈子昂“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中已经特指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格调了。可见“建安风骨”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之远。

    “建安风骨”的第一个特点即梗概多气,这也是“建安文学”的共同特点。总观三曹与七子的作品,虽然缤纷各异,但却皆有梗概多气的共同特点。如钟嵘的《诗品》里讲:“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刘勰《文心雕龙·才略》里讲:“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胡应麟《诗薮》则评孔融:“词理宏达,骨气苍然。”概括来说就是《文心雕龙·明诗》中讲的:“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建安风骨”的第二个特点是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军阀混战的建安年间,社会动乱,百姓流离,诗人的直接感官和题材来源决定了其风骨格局之高、行文气韵之丰沛。如曹操《蒿里行》中“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反映了诗人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和高远志向。《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则反映了诗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壮志难酬之感。

    “建安风骨”的第三个特点是艺术表现上感情真挚浓烈,以一气贯盖始终;艺术形式上则注重起句,善用比兴。如曹植《白马篇》中“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集,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字字含情,贯彻始终。而《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则从景入手起笔,奠定基调,起句高唱。有意识锤炼字句,诗文对仗、辞藻、声色兼具,至于沈德潜《古诗源》中说:“子建诗五色相宣,八音朗畅,使才不矜才,用博而不逞博。”

    “建安风骨”的第四个特点是敢于创新、尝试体裁。如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旧瓶装新酒,为乐府诗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曹丕在诗歌体裁上积极尝试,四言、五言、七言等等体裁无所不有,其《燕歌行》为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而曹植大力推动五言诗的发展,真正实现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五言诗的转变。

    总体来说,所谓“建安风骨”以“气”为主、格调高尚、文风端正、敢于创造。“建安文学”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文学品质,才有了千年不败的魅力与气力。

    玄

2018.3.1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风骨”在“建安三曹”上的文风建树 摘要: “风清骨峻”一说源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文中将风骨一词分解为三...
    220a3add7399阅读 9,756评论 1 17
  •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山东聊城市莘县,一说出生于山东菏...
    猫猫葵阅读 6,143评论 0 2
  • “对筒筒”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或者两空洞洞的“筒子”拿去兑换人家的金钱,财物甚至是感情。 要说...
    笛声皱春水阅读 4,655评论 7 47
  • 人不需要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当越想证明就代表越匮乏。 真的拥有和富足不是要靠向别人证明才能拥有的。 当一个老公让老...
    小白和五次元阅读 1,267评论 0 0
  • 在今年过生日的时候朋友送我一个鱼缸,里面大概有十几条鱼。养到今天大概半年吧,今天还剩一条。 看着鱼缸有点脏,之前就...
    一语穿心阅读 1,18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