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时候,到新阳光活动,老师随口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我们经常说三观,可是很多人连自己的三观是什么都不知道,很多人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就不错了。”
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很心虚,就好像是说的我一样。要仔细说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我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第六节心理践行课上,老师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有深度有广度的带领着大家思考了这个问题,我心里纠结的这个三观终于在周三晚上明白了一点点,心里难免有些窃喜。
先说说世界观:
世界观即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你觉得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呢?灵魂与肉体,是分开的还是一体的呢?
下面看一下我的百度。哲学观中,从物质与意识的角度,有两个观点:二元论


一元论:


如果能有一种理论,是二元与一元的结合,那么我们可以称它为“结合论”,即这个世界既不是物质决定意识,也不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与唯物两者相结合。遗憾的是我还没有找到这方面的理论依据。
第二个方面,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问你几个简单的问题:你觉得人生下来是享福的还是受罪的?
如果你觉得人生下来就是享福的,那么这辈子你一定会活的很痛苦,因为你对人生的意义划定为享福,那么每一次遇到痛苦,你都会无限放大,认为这样的痛苦根本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
而如果你觉得人生下来就是受罪的呢?那么只要有一点开心的事情,你都会无比幸福。
同样的道理,你觉得成功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呢?
如果你觉得成功是必然现象,那么不成功的结局会让一个人极度的痛苦,而如果你觉得成功是偶然现象呢,心理健康的人就会在失败之后,坦然接受失败的后果,然后从别的途径来寻求成功,毕竟成功只是偶然的嘛,需要很多因素的结合。
再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一个商人在做生意之前就有了假设――人性本善,那么他在生意场上的屡次被骗也是正常的。马克思还曾经说过: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淋淋的。
说到这儿的时候必须要谈谈人性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告子主张人性不善不恶,世硕主张人性既善又恶。那么你对人性是怎么看的呢?
老师推荐一本书《巴黎圣母院》,这本书中通过几个女人,体现了不同的人性,值得一读。

在人性上我的感受是深刻的。大量的求助者给我讲述她们的遭遇,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坐在我身边的这个人以及他身边人的人性是怎样的。
记得有一次,有一位患了重病的男性,跟我讲述了他在患病前后老婆的表现,从之前对他的细微照顾,到后来他的病好不容易恢复了一些,老婆就开始各种要钱,发展到最后开始夜不归宿,找情人,把他身上的钱全都榨光之后,开始起诉离婚。
这个男人在讲的时候,我的眼前好像看到了他的背后有一个人,这个人张着血盆大口,睁着大眼,它在告诉你:如果你满足不了我,我就会把你吃掉。而它控制你的方式,恰恰是你的恐惧。
只要仔细体会,你会很容易发现人性当中的贪嗔痴。
第三个方面,价值观。
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东西好不好,是你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里面隐含的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好与坏并不存在与客观现实当中,只是每个人的观点而已。
老公婚外恋对还是不对呢?这个问题如果放到封建社会,如果有人说男人有三妻四妾是不对的,这个人会被认为是异类。而同样的问题放到现在社会呢,却被冠以“渣男”的称号。这里面隐含的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孩子不上学很多家长是痛苦的,为什么痛苦呢?仔细体会一下这里面也隐含一个人的价值观。可能在你的认知里面有这样一个观点: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按部就班走下去就是对的,却从来没有想过,这对于孩子而言是否就是对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里面隐含着哲学观和人性观。一谈起这些观点,总感觉很深奥,不敢妄加揣测。但是能对这些观点加深一些印象,也算是拨清了我眼前的一片迷雾。
希望下次能跟老师继续学习这些观点,用心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