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晚,诺贝尔奖晚宴,莫言把讲稿忘在了酒店里。于是出现了两篇讲稿,一是现场即席致辞,另一篇是正式讲稿。莫言在现场致辞中说:“与科学相比较,文学是没有用处的……”莫言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无法像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自然学科那样触及世界以及宇宙运行的本质和底层逻辑,进而不能以规则和规律的形式在物质创造和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所以文学显然没有实用性价值。
莫言的言论来源于历史和现实文学创作中的窘境,曾几何时文学刀刻斧凿、浓妆艳抹,用尽心机,处处描摹的都是虚无缥缈的世相人心,无法抵达或从不触及宇宙和自然界的深层次课题。山东作家明月沧海创作的长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深空之脸》却超脱了文学无用论,进而显得鹤立鸡群、格外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小说既是一部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创作背景宏大、表现手法瑰丽多姿、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还是一部融合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等等学科于一体的跨学科多范式大框架叙述的开创式艺术化的作品。
《深空之脸》里的“学科创新”并不限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通过大量跨学科、甚至跨现实与幻想的组合,去追问人与世界的根本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科学内部的交叉创新:数学-物理-哲学三位一体:小说让角色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圆、写微积分公式,同时讨论“微观时空”“信息如何影响意识”,把抽象数学、量子物理与哲学思考并置,暗示新的统一理论正在形成。
系统论与社会学结合:作品提出“社会也可以用坐标与公式描述”的假设,尝试用系统论语言解析人生命运与社会结构,让社会科学带上自然科学的精确外衣。
心理学与神学、社会学的三维合一:从精神病患者到宗教学、心理学疗愈以及社会学寻根,实现了三维合一。
学科与叙事形式的创新:魔幻现实主义+科学叙事:作者把荒诞场景(非人转化、上流社交、禅修顿悟)与严谨的方程、观测数据并列,使“科学话语”与“神话话语”在同一文本中互相解码,这是对传统科学叙事的一种文学颠覆。
课堂场景的学科融合:书中多次出现“粉笔-黑板”教学镜头,政治、哲学、物理、化学同框出现,象征一种“大科学”“大人文”合一的教育理想。
宏观层面的学科想象:宇宙学-心理学耦合:作品设问“宇宙和人的内心世界怎样沟通”,把天体物理尺度的“深空”与个体心理的“内心宇宙”并置,形成一种新的整体世界观。
“观测者效应”式命运观:小说借量子观测隐喻说明“命运可能被下一秒的观测改写”,把物理学概念直接上升为对人生不确定性的哲学宣言。
社会制度与治理的“学科创新”:书中设计“分群票决制”等村民自治方案,尝试用数学与政治学原理解决宗族权力失衡,属于社会治理领域的制度创新实验。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治理问题的对照,探讨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科技语境下的可能变形与升级。
总的来说,《深空之脸》的学科创新体现在:科学内部的跨学科方法;科学+人文的叙事融合;将量子观念、系统论等前沿思想投射到命运与社会制度层面;用制度设计与教育场景具象化“学科协同”理想。这些做法共同构成了小说独特的“学科想象力”,使其不仅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场关于知识边界与人类未来的跨界实验。
在小说中,作家明月沧海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精准地描绘出了僧人释惠拯救精神病人患者张虚逃出心魔苦海的故事,也精心地刻画出了徐艳艳探究命运底层密码量子迭加不确定、以及平行宇宙难观测、数学难以恒久描述自然的科学家的动人形象,同时也深刻地雕琢出了钟灵灵、陆离等基于幻象内心世界生存洞彻异宇宙、异世界的人物。心灵世界、科学世界、现实人生、异宇宙、异世界交织在一起,共同描摹出了一幅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式文学长卷。
明月沧海:本名宁利强,系山东省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诗人协会会员,聊城市莘县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深空之脸》、魔幻武侠惊悚推理小说《魔镜炼欲血》、《梁祝情剑传奇》、中篇现实主义小说《劳碌岁月》、《大潮拍岸》、中篇现代主义小说《素洁》、《变形记》、《噩梦》、《咆哮》,《废城》、《云梦泽》、《红房子》、《荒墟》等。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流河》、长篇小说《深空之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