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光。”
文森特·凡高是个敏感、抑郁、孤独的少年,
27岁之前,他的生活是一系列的失意、痛苦和挣扎。
6岁时,他就因性格孤僻,不得不辍学。
8岁时,家人受不了他的过度沉默,又将他送往寄宿学校。
然而,他受不了学校的束缚,一次次逃回家中,又一次次被送往学校。
如此反复折腾,他终于熬过了苦闷的少年时代。
15岁时,他进入叔叔所在的古皮尔荷兰海牙总店当学徒。
在这里,他一度想要成为一名职场精英,像他的上司那样。
然而,过分爽直的性格,让他得罪了上司。
他终于被借故调往他所陌生的伦敦分店工作。
在伦敦,他语言不通,性格内向,除了上班,终日呆在住处。
他有一次与他所欣赏的画家乔治鲍顿相遇,但没有勇气上前交谈。
在伦敦,他日渐消沉,骨子里的自卑愈加写在脸上,
海牙来的朋友看他,觉得他“太厌世”。
他曾经试着对异性表达过几次好感,
但总是嫌对方太啰喽,中止了交往,
他与一位被遗弃的怀孕女人同居过几个月,
这也许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段亲近女人的时光,
然而为此,他惹怒了教他画画的表姐夫,
对方与他决裂。
为了让家人对他重新接纳,他认真地考虑结婚,
为此看了一系列与爱情和婚姻有关的名著,
当他向新寡的表姐凯·沃斯求婚,遭到了拒绝,
与家人也闹得更僵,此后他离家出走。
他生命中唯一的朋友和支持者是他的弟弟提奥,
无论他多么落魄,
弟弟总是接纳他,并用金钱资助他,
成为他生命中除艺术、或许还有上帝之外,
(有一阵子他对宗教产生了狂热)
唯一尚能让他感知温暖的事情。
大概27岁左右时起,
画画进入他的生命,
尤其是鲁本斯的光与色彩,
日本浮世绘的大胆构图,令他陶醉,
让他心胸开阔起来,
画板上的色调从此变得明亮。
作为一个接近中年才真正拿起画笔的人,
绘画之于他,
不是牟取功名和利益的方式,
他画下去,是因为他“不得不画画”,
画画成为他生命中的光,他活下去的意义。
他拒绝绘画传统,不关心“正确的表现方法”,
他根本没兴趣用图画去“精确表现大自然”,
他只想用画画,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
几乎是依靠接近中年时的自学,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而灿烂的光影世界。
他在一声枪响倒毙于一片麦田之际,年仅37岁,
专门从事画画不过10年光景,
开始画油画不过7年……
然后他的名字却成为绘画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高峰。
100年来,无数颗心灵被他制造的图像中
那孤独与博大、压抑与疯狂的情绪所震惊
一个孤独了一辈子的人,
通过画画,
让他的内心化作了永恒
人为什么要画画?
因为当全世界抛弃你时,
画画可以是拯救你灵魂的方式,
有了画画,你可以抛弃全世界,
却仍然能够被巨大的幸福感所包围。
与凡高同时代、甚至有过一段神秘交往史的法国人保罗·高更,
同样被艺术的神秘力量击倒,
乃至他在年近40岁时,
放弃体面的证券经纪人工作,
抛下在巴黎稳定、富足的生活,
甚至宁愿担起“抛妻弃子”的恶名,
冒着生活落魄、晚境凄凉的风险,
成为一名专职的画家,
为此,富于人生哲思的英国小说家毛姆,
写了一部以他为原型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近百年来,本书风靡全世界,
涉及的人生议题引起了一代代读者的沉思
书中主角面对别人“你为何要如此”的诘问时,
回答道:
我必须要画画,我由不了自己。
一个人要是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无关紧要,
反正他得挣扎着出去,
不然他就得死掉!
“沉浸”在艺术创作中的人,
在别人看来可能凄苦、孤独、不值得羡慕,
然后那种内心的巨大快感和满足,
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
美国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契克森米哈赖将这种感觉,
称之为“心流”,
艺术家沉浸在艺术创作中,
为一幅作品而浑汗如雨、如沙汀孤鹜般浑然忘我时,
往往首先不是为了那幅作品所可能创造的回报,
那种高度沉浸、有如吸毒般快感的体验,
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