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城市,城市折叠
《北京折叠》是一个仅两万多字的中短篇科幻小说,去年拿了雨果奖,据说相当于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一些书评质疑折叠城市的脑洞不能自圆其说,作为非科幻迷,这并非我在意的一点。北京折叠的脑洞确实是一个好创意,故事和文笔稍显平平。
全篇最精华的也就是这四个字“北京折叠”。光是这标题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了。
北京城迫于某种不明觉厉的原因被规划成了折叠城市。八千万人按照1:5:10划分到三个空间,按24:16:8共享48个小时。也就是说北京城变成了一个不同阶层物理隔离的城市。
在第三空间,垃圾工老刀一顿早饭要花一百元,老刀一个月工资一万元,而他希望能让自己捡来的孩子糖糖,上一月一万五学费的幼儿园,为了这个花费,他宁愿冒险去其他空间送信。送信过程中老刀遇到了第三空间的老油条彭蠡、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第一空间的少妇依言、当权老者以及蓝领老葛。时空穿梭,老刀最后居然安全回到了第三世界,老刀还是那个老刀,然不知老刀的内心是否经受得住来自异空间的洗礼 。当然,非法得来的钱,甩起来就是壕。文末,手里攥着“偷渡”“走私”得来的二十几万的老刀,替隔壁泼辣的漂亮小妹,潇洒的甩了收租老太自己一个月的工资。
作者郝景芳曾透露,创作的契机就是生活所见。她曾经租住在北京北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楼下就是嘈杂的小巷子、小饭馆和大市场。郝景芳想,“有一些人是可以藏起来的,藏在看不见的空间。然后再几个小时后又进入另一个世界。我会觉得北京是几个不同空间叠加在一起,就进行了更夸张的衍伸。”
一个不算特别精彩的故事,赢在了设定。科幻世界里,一个脑洞,就是一个世界。
文章里有这么一段,在第一空间做蓝领的老葛给老刀讲述了把失业者塞到第三空间的经济学原理。
“反正就说失业吧,这你肯定懂。”老葛接着说,“人工成本往上涨,机器成本往下降,到一定时候就是机器便宜,生产力一改造,升级了,GDP上去了,失业也上去了。怎么办?政策保护?福利?越保护工厂越不雇人。你现在上城外看看,那几公里的厂区就没几个人。农场不也是吗。大农场一搞几千亩地,全设备耕种,根本要不了几个人。咱们当时怎么搞过欧美的,不就是这么规模化搞的吗。但问题是,地都腾出来了,人都省出来了,这些人干嘛去呢。欧洲那边是强行减少每人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机会,可是这样没活力你明白吗。最好的办法是彻底减少一些人的生活时间,再给他们找到活儿干。你明白了吧?就是塞到夜里。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次通货膨胀几乎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却不涨。人们根本不知道。”
这与前两天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关于房价形势的批判性文章的观点不谋而合。该微信热文写到:
“如何处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的处理方法,就是挖一个超大的坑,把钱囤积在里面,不让它流动,这样多余的钱就不会进入民生市场,对粮食等基本生活用品形成冲击。房价一直在涨,囤积了大量超发的货币。
房价恶性上涨的后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子,后果也很严重,可能导致群体事件和政局不稳,因此,房价可以涨,但是不能恶性上涨。政府必须对涨幅有所控制,同时加强保障房建设。让最穷的人,最有革命性的人,在郊区有个小房子住,免得他们起来闹事。”
在折叠的北京城里,第一世界的领导者也是这样,当机器人成本已经低于人工的时候,仍然采用人工分类处理垃圾。为的就是让最穷的人,最具有革命性的人,在郊区,在第三空间,有事做,免得闹事。
当然也有人质疑,北京折叠里三个空间并不是完全的物理隔离,老葛打个申请就可以回第三世界去看自己的爸妈。老刀从垃圾道就可以从第三世界穿梭到第二世界。让底层人民轻轻松松就了解上层的生活,难道不怕革命群众揭竿而起吗?
如果在不同的空间里生活着不同的人,异空间的人彼此无法通过电邮、短讯传递信息。那老刀等屁民就可以把第一第二空间当成外星球了。可偏不是这样,现实就是让你抓心挠肝。1岁半的小娃娃听着广场舞,抖了抖胳膊,扭了扭腰,大龄男青年老刀就受不了了,就开始幻想了,想象着糖糖什么时候成为另一个lolita。为了自己的养成计划,老刀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长大了,糖糖也不过是成为另一个隔壁阿贝。
城市折叠了,把那些你以为你在共享的资源彻底被折叠到你无法触及的空间。然而折叠并不是把你的东西拿走,它只是清楚的告诉你,那些东西从来就不是你的。这才是最残酷的。最怕的是以为曾经拥有,或者幻想可以拥有。
如果有一天,你生活的城市被折叠了,你想在哪里?你会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