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主妈妈发现女主有精神问题开始,我就一直哭到结尾。
从小到大,我和妈妈的记忆没有什么特别美好的,基本都是妈妈陪(逼)着我做这做那,除了玩。爸爸就不一样,和爸爸在一起的记忆都很开心,教我打羽毛球,带我吃牛排,一起逛超市买零食。我的童年爸爸很少出现,记忆最多的就是爸爸骑车送我去上学的背影,还是在极少数我起床失败没赶上班车的情况下。每次看到爸爸被风兜起的外套,我的心里都充满感激,觉得爸爸真好,让我特别有安全感。小时候我心里明白,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我觉得和爸爸在一起更轻松。所以当他们俩将那个问题抛给我的时候,我其实很喜欢爸爸,但为了不让妈妈伤心,我说我谁也不想跟。后来因为觉得爸爸实在是做错了,我就头也不回的跟着妈妈走了。
后来自己也结婚了,家里乱七八糟事情一大堆,才愈发明白当时妈妈的不容易。其实小时候妈妈才是那个每天帮我准备早饭,为了辅导我的作业和我一起学奥数,上英语课,每周通勤3个小时送我去跳舞,又在外面等一天的人。妈妈帮我想办法找老师辅导,跨区考上重点高中,忙前忙后打点好一切,让我心无旁骛搞好学习和特长,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每次我觉得累,觉得委屈,和妈妈生气,妈妈就3天不理我,一句话都不和我说,但还是会准备好每天的早餐。我想起来了,从来到北京开始,妈妈的一切生活都是围绕着我转的。她放弃了发展自己的爱好,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我身上。我开始明白为什么爸妈离婚的时候妈妈说她心寒了,说我是白眼狼,为什么小姨说她投入在她女儿身上的精力比我妈妈的一半还不如。我开始觉得难过,觉得如果没有我,妈妈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我记得看小时候的照片,妈妈戴着一副大框架眼镜(应该是当时很时髦的款式),身材苗条,笑容饱满,落落大方,是个漂亮爱打扮的姑娘。怎么现在一心向佛,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什么钱都不舍得花。我也开始为妈妈觉得委屈,不公。凭什么爸爸妈妈共同的女儿,妈妈就要付出那么多的时间,爸爸什么都不用管,到头来爸爸有了新的家庭,有了好的职业和生活,而妈妈只能守着老本过日子。
我现在有点害怕要小孩了。那么多职位描述都写着年龄要求是20-35岁,是不是意味着一个有两个小孩的妈妈就基本很难再返回职场了?如果不行,那妈妈们在社会上还有什么竞争力,在家庭中还有什么话语权。在平常和老公的交流中感受到,男生的思维大多还是更加注重效率,他认为标明年龄要求无可厚非,那样才能更高效的找到你想要的人才。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歧视,35以上想重返职场的妈妈连机会都没有了么?金智英是幸运的,她的老公支持她,家里人爱她,也有工作机会,但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生了宝宝再回到职场,起点会不会比刚毕业时候还低?
女性生育是在为家庭甚至整个社会进行自我牺牲。而社会没有有效的机制来补偿这种牺牲,反而让女性自己来承担代价。还好自己没生在那个年代,真的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