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总是会问,人生的捷径到底是什么,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思索,人生,真的有捷径吗?那到底那个所谓的捷径在哪里?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动画的短片。一个家庭妇女从房间里走出来,拿出一张老式的唱片,放到那个很古典的留声机上,音乐想起来了,那个女人正在闭着眼睛享受着美妙的音乐,突然,音乐声断了,那个女人下意识的动了动那个留声机,这个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女人变成了一个吸着奶嘴的婴儿,然后那个女人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她又动了动那个机器,她又变成了一个拿着书本读书的少女……
之后的几次,那个女人又变成了恋爱时的她,怀孕时的她,中年时的她,老年时的她,到最后,她变成了一个卧床不起,即将死亡的她,女人害怕极了,他惊慌的把那个唱片拿了出来,终于,女人又回到了他原来的生活状态。
这个动画播完后,一时间,我没有看懂它要表达的意思,我思考了一阵,又重新看了看这个动画的名字,“人生只有一次”,我恍然大悟,是啊,女人回到的每个阶段,都是他曾经经历过的或者以后都要经历的,可是她怎么变都没有重复的变回曾经有过的阶段。
是啊,人生就只有这一次,看似人能活百八十年,好像时间足够长,可仔细算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顶多有个十多年,有的甚至不到十年。时间很有意思,知道从前美好,可是你不能停止不前,而且一天过去之后,你再也没有回去的机会。一个阶段过去之后,你觉得自己没有做好,抱歉,你只能向前走,人生从来没有挽救过去的机会。
每年的高考,新闻上总会有一些这样的报道,“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参加今年的高考”,面对这样的新闻,人们大都会竖起大拇指,钦佩老人的毅力,赞赏他们的学习精神。
我当然也同意大多数人的看法,这些老人确实是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也值得大家学习。可是,对于这样的做法,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难道这些老人参加高考后,还能创造很多的实际价值吗?我觉得,这些老人这样做,形式远远要大于高考的价值本身。
也就是说,这些老人做这些大多只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年轻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继续上学的遗憾,在最应该上学的年纪,他们因为自己,或者家庭,或者社会,等等各种原因,没能继续上学,他们也只能做这些来,弥补一下这个缺失。在自己最适合学习的阶段,选择了做其他的事情,这真是对人生的一种浪费,你或许会反驳说,那些没有继续学习的也许是被动选择的呢,我只能回答你,那是那个社会的悲哀。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最有价值,性价比最高?不是看你多有钱,活得多洒脱,而是在你的人生的各个阶段,做了这个阶段最该做的事情。这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才能不算被浪费。人生只有一次啊,当然不能轻易的浪费。
说到活得有价值,我觉得有一个人,真的是把人生活出了精彩。她的人生是真正的有价值,而且是一个富有张力,多姿多彩的人生。
杨绛先生,在今年离开了我们,他的名字曾经一度刷爆了朋友圈,不管是知道还是不知道他故事的人,都在朋友圈里发表几个杨绛先生所谓的金句,美其名曰,祷念杨绛先生逝世。
我之前大概了解一些先生的事迹,只知道她是钱仲书先生的妻子,她翻译的<<堂诘珂德>>被誉为“当代中国最好的翻译版本”,有“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之称。至于其他的,我就不太了解了,为了追赶潮流,我就买了一本杨绛先生九十多岁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我们仨>>来读。
读完这本书,我被杨绛先生的一生所折服了。虽然晚年的先生独居有些孤独,可是不得不说,先生的这一生,真是精彩的一生,有价值的一生。作为一个女人,她年轻时在清华读书,邂逅了钱仲书先生,两人一见钟情,之后坠入爱河,走入婚姻的殿堂。婚后作为一个妻子,她陪同丈夫,去英国留学,之后女儿的出生,让她成为了一个母亲。
作为妻子,母亲,她尽心尽力的照顾丈夫,孩子,作为一个才情满满的女人,她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很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事业——完成了一部部经典的翻译作品。在先生的老年,他享受了天伦之乐。在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她也曾孤苦,哀叹。书中的一句“我一个人,纪念我们仨”道出了先生晚年满满的悲凉,又能看出曾经那些“我们仨”的岁月有多幸福。
有人会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杨绛先生那样的。
可是,我们也都有青春年少的时候,结婚生子的时候,年华老去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有人生的各个阶段的啊,在每个人生的不同阶段,做这个阶段最应该做的事情。不辜负自己人生的每个时期。
这看似是个容易的事情,但又是最困难的事情。我们总是欲壑难填,总想着在自己这个年纪做出一些惊人之举。不要忘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欲速则不达”,人生也是这样,有时候你想的太多,反而会拖累自己的脚步。
人生就这一次,人的每个时期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好好的珍惜自己的每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尽量做到最好,这样你的人生就一定价值连城。也许就是最好的那条捷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