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整个宇宙但不了解自己的人,其实是一无所知。”
——拉封丹
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
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两大思维系统的概念(参见他与特沃斯基的著作《思考,快与慢》):
~“系统1”思维:自动、本能、快速、有偏见、不准确、不理性等。
~“系统2”思维:缜密、深思、有计划、缓慢、理性、逻辑、批判等。
在此基础上,塞勒和桑斯坦的助推(Nudge)理论把人分为两类(参见两位的著作《助推》):
~“本性人(Humans)”:特点是自动化的思考。
~“经济人(Econs)”:特点是深思型的思考。
两种思维方式如何参与决策
卡尼曼认为,“系统1”是我们的默认系统。“系统2”只在“系统1”没有准备好的、快速的回应和需要升级时才调用。
“系统2”还负责监视“系统1”,掌控“系统1”的任何建议和默认决策是否正确,并阻止不正确的建议和决策。
但问题是:
~“系统2”很可能会听任“系统1”的摆布。卡尼曼说,“懒惰在我们的系统中是根深蒂固的。”而且当我们的大脑疲劳时,“系统2”对“系统1”的监控也会下降。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人们的决策往往需要其中一种,但由于压力和人口规模、错误信息和注意力分散等原因,人们通常不是很擅长正确地使用其中一种,或平衡使用这两种方式。
人类的思维倾向
就像人类有行为习惯一样,人类也有思维倾向,卡尼曼、塞勒和桑斯坦用“思维捷径(Heuristics)”这个词来指称这种思维倾向。
“思维捷径”往往是个人化的、情绪化的、主观的和本能的,快捷,但又容易出错,甚至被人利用。
“思维捷径”中更底层的是“心理捷径”。下面我们分别使用“心理倾向”和“思维倾向”来指代。
#心理倾向1:现状偏误(惯性、抗拒改变、默认不作为)
#心理倾向2:厌恶损失(留住、抵制)
#心理倾向3:随波逐流(顺从、乌合之众的本能)
#心理倾向4:聚光灯效应(焦虑、压力、“所有人都盯着我”、害怕犯错)
#心理倾向5:乐观/过度自信(高估/低估、自满、忽视风险或冒险)
#思维倾向1:没头脑(疏忽,注意力不集中)
#思维倾向2:可得性(感知的流行度/频率/稀缺性、可见度、常见性)
#思维倾向3:代表性(成见、比较)
#思维倾向4:锚定与调整(比较与猜测)
#思维倾向5:自我控制策略(克服弱点的习惯与操作程序)
人类思维的条件作用
这里的“条件作用(Conditioning)”指的是信息、内容或环境因素的呈现方式与人思维与决策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人类思维的“调节器”。
在助推理论中,“选择架构”的目的就是基于对人类思维倾向的洞察来设计选项,为人们做出最佳决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商业实体或个人,也会对人们的思维倾向加以利用,通过“条件”的设计来引导人们做出有利于这些实体或个人的决策。
#条件作用1:可及性(沟通、接触、渗透的效率)
#条件作用2:相关性(与受众需求、处境、自我形象有意义的契合)
#条件作用3:好感度(声誉、信任、可靠性、诚实、正直、道德)
#条件作用4:同感(采用的舒适度、最小阻力路径——“水往低处流”)
#条件作用5:引发(为人们的思考和决策做准备)
#条件作用6:取景(取向、强调、呈现)
#条件作用7:定位(定位事物、移动事物、突显事物)
#条件作用8:诱惑(贪婪、自我、短期回报、无法延迟满足)
#条件作用9:限制(有效期、有限存货及“禁果”)
#条件作用10:情绪改变因素(鼓舞、盛怒、俏皮、着迷、幽默)
#条件作用11:恐惧(由风险或威胁驱动的思维)
#条件作用12:感官(声音/音乐、气味、触觉、颜色、温度、湿度等)
#条件作用13:反馈(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提供纠正和有用的经验)
#条件作用14:促成(根据个人需要、思考过程和回应,帮助人们理解和决策)
#条件作用15:刺激反应兼容性(语言、标识、设计——选项的“外观和感觉”是否与选项的含义匹配?)
总结
~人有两大思维系统同时存在,一个自动,一个深思。
~“系统1”思维是人的默认思维,在人的思维与决策中占主导地位。
“系统1”思维中存在一些典型的思维倾向。这些倾向有优点,比如快捷,但也有弱点,就是一旦“系统2”把控不住它,它就会导致非最佳的甚至错误的决策。
~在洞悉人类普遍存在的思维倾向及外部环境对其影响的基础上,个人或实体可以通过设计和应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干预来对他人或受众的思维倾向施加影响(或“调节”)。往好的方面影响,那就是“助推”,通过“选择架构”的设计来引导他人或受众做出最佳决策;往坏的方面影响,那就是利用人类思维的弱点,通过操纵他人或受众的思维来达到自私自利的目的。
完整版文章:思维的捷径:多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