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一原创 文责自负】
【谨以此作品,向国庆75周年献礼!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英雄们致敬!】
五、经济复兴
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两次影响世界经济、文化的事件。一个是兴起于汉朝的丝绸之路,成为了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重要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还推动了文化、宗教和科技的交流。在唐代,丝绸之路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东西方的商贸与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另一个是明朝,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地区建立起来的华夷政治体系,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也因此大为扩展。在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外贸易,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同时,也将中国的产品、工艺技术带到了东南亚、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在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留下了《郑和航海图》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外,郑和下西洋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对亚非国际间的和平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没有经历成功的工业化进程,就不可能成为繁荣富强的发达国家。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程度,也就决定了它的经济发展程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启了探索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旅程,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中国及其人民的剥削、压迫,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受到极度的压制,加上连年的战争,可以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基本上处于“一穷二白”的状况。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新中国的建设旅程——土地改革、建立工业、争取民族独立、平等外交、发展科技与军事等等。新中国初期,基本上处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大约占整个国民经济的90%。手工业、制造业少得可怜,大概占10%左右。那么,如何把中国的经济搞上去?如何实现中国从农业为主的经济形式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呢?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任何经济想要得到良好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例如,明朝时期,手工业、制造业已经快要踏入工业模式的发展历程了,但是由于朝政腐败,战乱不休,民不聊生,最终丧失了进入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机会。为此,新中国建国之初,为了能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以确保中国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面对美欧挑起的朝鲜战争,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毅然决定出兵支援朝鲜人民,以正义之师帮助朝鲜人民赢得了这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同时也以自身的军事实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可以大致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大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后实施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1949年—1978年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的特征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封闭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1、1949年—1952年,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政府对农业经济、个体手工业经济、民族工商业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改造,在农村实行合作社集体所有制经济模式,在城市将手工业及民族工商业转化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模式,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重建。
2、1953年—1958年,1953年国家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冶金、燃料、动力、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等。计划五年国家投资总额766.4亿元,其中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并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第一个五年计划”一方面合理地利用和改造东北和沿海地区已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在内地建设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这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并逐步改善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还注意了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发展,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布局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3、大跃进(1958~1960),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顺利完成,在党内、国内出现了“左倾冒进主义思想”。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上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的开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1)负面影响。在大跃进期间,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一方面,农业生产浮夸风泛滥,致使农业生产生产率滞缓;另一方面,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全国各地大量兴建项目,在各地粮食等农副产品告急的情况下,还不断追加基建投资、追加基建项目,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2)正面影响。“大跃进”虽然出现了许多失误,但是任何一件事有其弊也有其利。在工业上,“大跃进”出现了许多“超常规”“跨越性发展”。许多的大项目、大建设,许多重大科技成就都是在此期间实现和取得的。例如,首先应该是建造了许多钢铁厂,还有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制造成功、第一套电视发送设备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第一台40马力柴油拖拉机出厂、第一台燃电动机车试制成功、第一部国产轿车“东风”(后改名为“红旗”)诞生、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第一台138吨交流电力机车试制成功、第一座重型拖拉机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运转、回旋加速器建成、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万次的数字计算机试制成功,我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厂在富拉尔基建成、投产,另外还有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包兰铁路、黔桂铁路建成通车,与越南铁路并轨通车,白沱江大桥、黄河大桥建成通车,“首都十大建筑”建成,以及各地方开工、建立的工业、交通等各种项目及“标志性建筑物”就更多了。但是,由于基本建设战线太长、工业铺的摊子太大,投资超过了国力,因而造成农业、轻工业大幅下降,消费品短缺,人民生活严重困难。但是大跃进给中国工业创造出的生产能力却是空前的、巨大的。包括大跃进在内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基本建设投入1206.09亿元,建成大中型项目581个,新增固定资产861.12亿元,均大大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4、工业学运动,1961年初,为了克服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调整“大跃进”期间出现的经济不平衡现象,整顿经济秩序,党中央在深入展开调查研究之后作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制定了许多的政策和措施,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和工业生产指标,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比例关系、管理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其基本建立在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的基础上,从而指导中国工业向更加积极、扎实、健康的轨道转变。开创了中国工业建设的新局面。工业学运动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强大动力,给工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1959年发现、1960年开发的大庆油田以及其它油田的陆续开发、建成,为中国工业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通过工业学运动,中国工业不仅完全从压缩、下降局面走了出来,而且又大步、迅速地前进,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并且为中国工业化发展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健全的工业体系。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此中国迈进入世界核大国地位。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稳定的环境保驾护航!
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断然采取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这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极力保护、干涉下,“文化大革命”这场争夺权力的政治斗争,在军队方面和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由于有建国以来的工业化发展的铺垫,这十多年时间,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同样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到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工业体系不仅进一步健全,而且在基础、实力上大大增强,相比于六十年代中期,完全是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各主要部门的设备、生产能力和生产数量都进入了世界比较靠前的行列。在技术上也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工业已经发展成涵盖冶金、钢铁、原材料、燃料动力、汽车、机械制造、化工、轻纺、有机工业、电子、航天、核工业、国防工业等相互关联、配套的完整工业体系。中国从建国初期连手扶拖拉机、缝纫机等都不能制造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了能够自主研发、制造包括精密仪器、核发电站、电子计算机、电视、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卫星等的工业大国。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了“中共八大”提出的工业化建设标准。根据国家数据统计,1978年,中国工业经济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4%,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等国家领导人对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思想进行了拨乱反正,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原则,坚持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组织观,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使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地调动了农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为工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积极探索,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战略重心逐步转向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市场作用、低成本出口导向、建设开放型经济、基于产业演进规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市场化改革为维度,这个时期经历了1978年—199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探寻阶段、1994年—201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完善阶段,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这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前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领农业迅速发展,后期城市改革推进轻工业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呈现出矫正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的结构失衡的特点。
在第二阶段,伴随着居民消费重点转向耐用消费品,这一阶段体现出重化工主导的特征,促进了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同时经济的外向性极大提升,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取得巨大成效。2003年中国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在第三阶段,中国的工业化战略更加强调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更加强调满足创新驱动、包容和可持续的工业化要求,中国经济呈现出增速趋缓、结构趋优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的特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中国成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达到2017年的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年—2017年平均增速达到9.5%。以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占比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2%,1979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18.3%,2013年到2017年的平均贡献率更是达到了28.1%,超过美国11.5个百分点;1979年到2017年三次产业平均增速分别为4.4%、10.7%和10.5%,第二产业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35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78101亿元,平均增速达到18.6%,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1310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201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395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突出。
新中国成功开启并快速推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其一,新中国的工业化,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推进,无疑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其二,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新的工业化经验,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意义巨大。其三,新中国开启并成功推进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在国家主权完整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解决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存在的问题,纠正了苏联不曾解决的重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造成的经济结构失衡弊端,不仅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作出重大贡献,也对当今世界主流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这是对中国这个当今世界工业大国国情最好的描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最好概括。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集曲折的过程和辉煌的成就于一身,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从哲学层面看,新中国成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经验在于遵循了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讲,就是遵循了一个大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共性规律,同时又尊重了自己的独特国情,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工业化道路,最终探索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将工业化的共性规律与中国的个性化国情进行了有效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采用了“渐进式”改革,以“稳中求进”为经济改革发展工作的总基调,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在保证经济运行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持续成长和不断深化工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把大量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工业化提供了近乎“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这样的工业化进程使得大量农村人口的作用得到了充分有效地发挥,工业化初期的限制条件转化为工业化进程的驱动条件。从资金需求看,随着改革开放后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发展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日益增加,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资金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方面,就是尊重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有效协调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效率的不断提升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基于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把握住了产业升级的方向,不断提出合理的产业政策,实现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有效协调,并对产业政策的内容、实施方式进行动态调整,有效地促进了技术进步、提升了产业效率和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极大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加速了自身的市场化进程,培育了工业化全面发展的动力,同时顺应了全球化分工、合作共赢的趋势,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工业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即使做到了环境因素稳定、条件因素有效利用、创新驱动因素充足等要求,还必须考虑经济增长与社会、民生、生态等方面的平衡与协调,动态控制工业化的过程、科学调整工业化战略重心、保证工业化进程的平衡协调推进,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条关键经验。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飞越,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向世界性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这两大巨变表明,中国已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推荐拙作!
1、止一 著:《“1+1”教学》,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2、【春秋】老子 著, 止一 解读 :《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3、【春秋】老子 著, 止一 解读 :《道》,全球华人出版社,2023年11月。
4、止一 编著:《素问》,https://www.jianshu.com/nb/54413944,2023年10月12日。
注:文中观点纯属止一个人一己愚见,不代表任何人及其思想。若有不是之处,请一笑置之!
简书同号有连载,
有缘之人等你来。
尊道贵德明要妙,
恬淡虚无道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