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爷们儿》,用现在的认知和价值观,真的很难理解的。最大的问题是,剧中努力塑造一个道德上的完人,结果塑造成了一个完全没有原则的“烂好人”。
张嘉益主演的李国生的一生是碌碌无为的一生,他足够努力足够聪慧,干一行能在一行出类拔萃。但是在关键时刻一直做着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导致每一段的努力都白费。在空军做机械师,马上要提拔中队长,为了自己女朋友,依然放弃了提拔到中高级干部,宁可不要转业待遇而按复员回到家乡,可以理解,爱情一生只有一次,爱美人不爱江山,那时候还感觉他还真的挺爷们。
但是在进到金鹿机械厂后的一系列行为,就让人感觉实在难以理解了。李国生的母亲是配合剧情安排的一个极其不讲理的角色。以爱的名义,一次次的干涉自己儿子的感情生活,造成了一出又一出的家庭悲剧,使得李国生终生无法获得幸福,无法和爱人相伴。而李母不思反悔,以孝的名义道德绑架自己的儿子,而且换了谁,都在背后冷言冷语,这样的婆婆既冷漠又无情,对自己的儿子少点人情味。以爱的名义伤害自己的孩子,而李国生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许婷、马添和陈丽的离开,都和他母亲有直接的关系。
这部剧有它吸引人的地方,包括不同人观念的差异、时代的变化、人性的复杂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对家庭关系最真实地表达。然而,我只能说,这部电视剧在主旨和逻辑上的混乱,以及违背常识和基本人性理念的东西。
单纯从名字的角度,可以说,《爷们儿》这部电视剧,真的不爷们。爷们为何?敢担当、负责人、能奉献、有气魄地牺牲。但是这部剧塑造的男一号李国生,虽然忍得了生活种种,顾全大局,但是确实难以看得出爷们这样定义的公允性。
李国生经历过三个妻子,或真或假。但是,对于许婷,他的表现实在难以让人信服这是一个爷们该有的表现。许婷作为校花,和当时军队干部李国生相好,李国生囿于封建家长老妈的阻碍,对许婷选择了放下。许婷为他自杀两次,一次煤气,一次将要跳海发现怀孕未果。作为一个男人,一个爷们,李国生接过了许婷冒着各种压力和风险给他生下的孩子,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却对许婷始终不予接纳。
李国生一直确实说要等许婷回来。对于厂内众多追求者不动于心。然而,在为了帮助陈丽与美国男友的未婚先孕,怕被工厂开除的情况下,李国生为了帮助陈丽摆脱困境,竟然认了流言蜚语,并与陈丽假结婚,最后许婷回来前,他假戏真做的跟陈丽好了。
许婷最后自己一个人回来,在国外没有结婚,就是为了李国生和她的女儿。但是李国生选择放弃许婷的说法是,觉得她变了,没有以前的温柔善良,他果断地选择了更年轻貌美的陈丽。时隔久远,作为孩子的亲生母亲,许婷在外一个人打拼面对各种人生困难,李国生没有给予任何道义上的帮助和支持,反倒觉得许婷变了,强势、无理,自己没感觉了!想当初,许婷跟他一心过日子,也遭遇他老妈的白眼和说辞,最后是见不得李国生老妈给自己下跪,忍痛割爱,抛弃心爱的人和刚生下的孩子。事业有成,多年未婚、抱着破镜重圆的想法来件昔日的爱人,结果爱人说:你变了!然后开始上演争夺女儿大战。关于刘全有。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人,虽然与李国生是发小,但一直嫉妒李国生比他强,开始,刘全有在部队打小报告、在工厂给李国生使绊子、给李国生和许婷复合制造各种矛盾障碍,而李国生每次都既往不咎,显得宽宏大量,刘全有的各种卑鄙的行为,李国生置若罔闻,反倒觉得许婷多事、无理取闹。对于加害自己和亲人的刘全有,李国生宽大为怀,对一心为自己和女儿着想并付出种种努力、多次落泪伤心的许婷,李国生觉得是一种累赘,从行为和语言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意和歉疚。面对女儿的亲生妈妈,他觉得孩子生下来后自己理所应当的据有,作为妈妈只有一周见一次还是自己“通情达理”的表现。这种让仇者快、亲者痛的做法,已经无法体现一个爷们的风范了,显得没有任何原则了。
陈丽这个角色让人讨厌。陈丽未婚先孕,怀了别人的孩子,李国生出头签字不说,为了怕父亲生气伤心,竟然要求李国生帮她瞒天过海而假结婚。面对一个工厂职工,李国生如何能冒着封建老母亲的压力,冒着“戴绿帽子”的风险去接下这事?陈丽最开始的理由是,不怕大家知道,只是不想让老父亲伤心生病(李国生因为这茬接下,不觉得荒谬吗?)。首先,这事明显瞒不过去,李国生这种假结婚维持短暂的所谓陈丽名誉动力从何而来?其次,李国生有勇气为陈丽背黑锅欺骗要死要活的老妈,当时为何没有勇气为自己心爱的女人、给自己生下孩子的许婷争取一个机会?
我们无法理解一个深爱丈夫的女人给他生了孩子、被丈夫老妈棒打鸳鸯后出国逃难,回国后抱着满腔热情和希望去见爱人和孩子,却遭遇丈夫冷遇、丈夫家人不满、自己亲生女儿不仅不认还恶语相向的痛苦。也无法理解这种表面上看来为了顾全自己的家庭、为陌生人仗义帮助、对加害自己的人各种不计前嫌,实际上却一次又一次伤害深爱着自己的女人的一个男人,究竟怎样表现出地担当和责任,又是怎样体现出的爷们?
这部剧,最大的受害者是许婷。年纪轻轻、为深爱的人怀孕生子,被其家人棒打鸳鸯,奋斗回来没人认可,各种想帮助这个家庭不被理解、不被信任、遭遇各种责难。为了自己的女儿,她把产业安到这里,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最后被小人算计倾家荡产后从头再来,为了孩子依然无怨无悔,没有怨言。遭遇委屈和不公正待遇,坚强地扛下去,最后换来的结果,仍然是一家人的冷遇,孩子对她只字不提。在法庭上,女儿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一句感谢没有,出庭后,看到不看一眼,只剩下许婷一个人落寞地站在一旁,回家痛苦。而这一切的原因,电视剧交代的背景就是许婷小的时候离开了孩子、回来后强势不“通情达理”,她所遭遇的不公正和被人冤枉都是活该的。我实在搞不清楚这部电视剧对许婷这种交代传递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价值观?
《易经》中有个专门讲感情的卦——咸卦。
从中,你或许可以获得一些答案。
无心之感
《易经》中咸卦云:咸,感也。
什么叫作感?感情、感觉、感动、感化,都叫感。
人不可能没有感情,因为心会动,两心会有感应。
男女之间的爱情,就是感。“感”字把“心”去掉,就变成了“咸”。
“咸”,其实是无心之感。
一个人把心去掉,感情才是纯真的,不掺杂质的。
我们想来想去会觉得很奇怪:没有心如何感受爱情呢?
心就在你的身体里,永远存在,不可能没有。
无心之感是告诉我们,两个人相处,不要用心去计较,去衡量利害关系。
但是对待感情要诚心,要专心,要没有杂念。
咸卦用无心来提醒大家,感情是不可以勉强的,心的感应最为重要。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两个人之间自然而然的感应。
现在很多人谈恋爱,先看有没有钱、有没有车、有没有房......
计较对方的外表、学历、家庭背景,目的已经不纯了,怎么可能获得真爱呢?
有的人沉溺于嘴上的情情爱爱,而不注重实际。要知道,嘴巴讲的往往是不可靠的。很多承诺,都变成了空头支票。
爱情的追求若只在于甜言蜜语,实际缺失了诚意。
所以,男女交往更应该以真诚的心沟通,仔细认真的相互了解。
彼此心意相通,自然和谐、圆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人在感情之中,对于自己,一定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有主见、有原则,不在感情中迷失,不被感情蒙蔽。
对待另一半,心思必须纯正,不能带有明显的目的接近对方。
这样的感情才纯粹而真实,值得期待。
男追女or女追男?
在《易经》中,兑卦代表少女,艮卦代表少男。
咸卦兑为上卦,艮为下卦。女在上,男在下,才能亨。
这说明,两人在交往的过程中,男生应当谦恭居下,如山一般,谨慎笃实去追求少女,给予女生应有的尊重和爱护,谨慎诚心,还要适可而止。
不是说你喜欢一个女生就可以穷追猛打,给女生造成困扰。
你喜欢她是一回事,人家喜不喜欢你是另一回事,所以你要表现出自己的诚意,而不是追两天就算了,甚至立刻喜欢上别人,玩弄他人情感。
想问大家,女追男到底可不可靠?
现在很多人说,时代不同了,女追男又有什么关系?
说这种话的人,大都是还没有亲身经历过,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自然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俗话说:女追男,隔层纱。可是这种感情持续的时间一般会很短。
因为对男人来讲,太容易得来的通常都不会珍惜。
要知道,很多主动,最后都变成了一厢情愿。
女生应当适当的矜持,这不是守旧,而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爱护自己,保护自己。
在生活里,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你并不是总能遇到真心对你好的人,玩弄你感情的人很多,仗着被你喜欢然后为所欲为的人也不少。
无论如何,我们要学会明辨。对的人,你应该花点时间等待。
若是遇到错的人,也不要犹豫,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要在感情中卑微,爱人之前也要爱自己。
保持恒久
谈恋爱之后,就要有一个恒久的打算。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东西坏了,人们不再将其缝缝补补想着修复,而是选择丢掉,换一个新的。
感情能如此吗?
两个人在相处之中,难免会有争吵和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难道要立刻跟对方说拜拜,认为下一个更好吗?
不要觉得爱情只有今天,没有明天。若是想要一个天长地久的感情,两个人要学会包容彼此,尽量不要有吵架就要把眼前人换掉的想法。
孔子在《序卦传》中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恒卦继咸卦发展而来,咸卦表示两个人相互爱慕,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后,自然要找寻一个让关系保持恒久之道。
如何做到“恒”呢?
很多人认为,恒就是要很稳,不能动,不能变,才叫恒。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事物会随着时间改变,人也一样。不变化,就不可能恒久,所以两人之间要有合理的变动。
两个人谈恋爱之后,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异地、其他方面的压力......这时,两个人就应当根据实际合理的应变。
但是要记住一点,不管怎么变,两个人若是想要相守一生,只要有一个观念就好了。
就是不管外力如何,始终想要一起迈入婚姻的殿堂,不随便说分手。
这是不可以改变的原则,但是其他的要随时改变。
变当中要有不变,不变当中要有变,无论是对待感情,还是为人处事,都是这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感情,除了风花雪月,更应该有心灵的互动和感应。
孔子在《礼运·大同篇》讲得很清楚:男有分,女有归。
男性要尽男性的责任,女性要尽女性的责任,各守其分,各安其位,感情生活会更加和谐,社会也会更加安定。
情感构成价值观形成的生命底色和恒常心理背景
“情感”弥散于生命的全部和全程,既是人的生理、意识、认知、思想、行为等一切生命方式和运动的基膜,并通过表征人的欲望和需求构成人的价值观;又反过来作为一种生命能量通过激发、引导、调整、提升或者控制人在具体情境中的欲望和需求而影响人的判断与选择,进而影响到价值观的形成。在具体、生动、偶然和不断变化的生活情境与行为面前,清晰的逻辑推理、冷静的理性思考以及苦口婆心的晓之以理的力量与作用常常会比较苍白甚至是仓促不及,倒是在我们内心一刹那升腾起来的情绪情感及“偏好”常常先于理智觉察和判断,或者至少是理智伴随着原始状态的情感,定格我们后续的情感性状、理智判断和行为选择。
“我们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是不能有那种符合或不符合的关系的;它们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即使是在具体真实的伦理和道德情境中,看似生物的适应性需要常常让位于控制、调适这些适应性需要的伦理与道德需要,但是影响个体在其中作出让位和选择的伦理和道德上的“敏感性”就是以长久以来积累、固化的情感与人格作为底色的生命能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情感是累积价值经验的重要机制
“情感”在累积生命经验,通过“情感-体验”机制感受、理解、评价生命关系,促成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作用是基础性的、本能性的。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获得、感受和建立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联结体现为人在生理与精神等多个层面上的“快乐”基调。个体不断地倾向并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体验和联结,以便在维持、提升这种体验的过程中,反复、持续地身处其中,累积、寻找类似的情感记忆,从而保持和经历生命中的惬意、安全、温暖、友好、和谐等状态和感受。这是人的价值观形成,尤其是指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观养成的“温床”,人在其中萌生友爱、温暖、同情、宽容、悲悯、信任等等具有伦理和道德意义的情感和价值观。
无论是个人的生命历程和生活经历,还是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对积极情感经验的“倾向”和对消极情感经验的“规避”,既是人的生存本能,也是人成为人并生活下去的要求使然。任何一项价值观品质从“激发”到“稳定”的“偏好—体验—价值人格”的整个形成过程都是情感相伴随的,尤其是经过不断冲突、发展、巩固、固化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人格,更是“历经沧桑波澜”而“静如止水”的深沉情感。
情感共鸣形成伦理道德的准备态势
作为信息、感受生成和传递的线索之一,情感帮助捕捉外界与他人信息,通过联结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移情、共鸣,并不断形成价值观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准备态势。个体对外界他人信息的接收以情绪活动为线索。婴儿生命早期的依恋、微笑等情感都是帮助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建立社会联系,识别、判断并接收外界信息的信号。这种反应、需求和做出的调整,都是后期社会性行为的情感基础,它们既是个体早期价值观定势和形成的过程,也影响甚至是决定价值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离不开情感,情感不仅渗透在语言、文字、信息等沟通媒介与方式之中,而且在个体生活与人际交往中,我们还直接通过情感捕捉他人信息,获取对他人的认识、了解并与之展开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在对待他人、与他人的联系中使自己“被文化化”,成为“人类”。“人类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让其他人待我如人,我也必须使他们成‘人’,……所以,‘给自己一份好生活’,实质上跟‘给别人一份好生活’并没有根本区别”。如中国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一种美德关系的构建。
价值观中包含着与情感相关的复杂生命成分
情感与人的伦理和道德价值观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人的特殊素养、思维认知、精神观念、行为实践以及社会关系等等,成为人的重要的价值观。一方面,人的价值倾向和价值观隐藏、蕴含在经由情绪、情感而表达的人的需求、愿望、喜好、趣味等之中,情感标识、构成并表达对主体有特殊意义的内驱力、本能、需要、动机、目标或期望。另一方面,作为伦理和道德价值观的核心,道德感发轫于自然的情绪情感,和人的自然情绪情感密不可分,在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情感为其标识了性质与方向。
由于“个人内心生活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包括感觉和知觉;情绪、激情、心境、热情;赞成和谴责;共同感受、同情、爱情、友谊、忠诚和许多许多其他的东西。这是充满热情的深刻的道德—心理的机制,人的道德积极性和伦理上的自我发展正是通过这一心理机制表现出来的”,因此“情感”并不仅指“道德情感”,而是包括人的直观感觉、情绪、各种感受体验、情绪情感性认知等,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情感范畴,——情感是人的社会活动中的复杂的探索机制,而这种机制是获得道德观念的根据和最初的渊源”。
情感氛围与倾向构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
以情感为线索,对生命和生活内外事物做出的理解、认同、接纳、反对、抵触、憎恶等等生命反应和行为所形成、表现出的情感倾向和情感氛围是传递、酝酿价值期待,构成价值观形成内外环境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作为个体的生命元素,情绪情感在生活和人际交往关系中酝酿形成一定的价值氛围,构成价值观形成的外环境。当这种外部情感氛围和环境是积极、正面、温暖的时候,会刺激和促进个体不断强化、按照他原有的愿望和观念做出判断、选择和行事。而“只有当人们能够创造出一种包含下列要素的氛围:温暖、非正式、敏锐的理解、倾听的渴望、真诚的关心、想要成为自己的意愿,在必要时甚至是笨拙的和一种促进交流的技巧,这些事情才能发生”。相反,当外部情感氛围是消极、负面、冷漠的时候,个体不断怀疑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甚至否定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产生价值观上的动摇、冲突和混乱。
情感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节、缓和、重组,影响价值选择和价值观形成。在经历内部情感的“冲突-平静-再冲突-再矛盾”等过程中,价值得到重新的界定、选择、重组和统整,原有的价值观念不断经历生活的考验而在情感上形成、凝固为较为稳定的、新的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不是外部强加于人的,而是人本然地、真实地追求和形成的。
——节选自《南京社会科学》硕士生导师王平
亦正亦孽
把人生看作慢慢的旅途,那么自然是有歧路,有好路,也有沟沟坎坎。人们都爱走好路,好路未必是大路,也可能是小路,也可能是近路。姻缘也是如此,常有人问,师父,您说这是正缘,还是孽缘。其实,无论正缘还是孽缘,都是你正在走的路,你能说马路是路而山路不是路吗?只不过我们主观上的好恶,会决定我们喜欢走什么样的路。同样一条路,也可能前半段好,后半段坏了,甚至于出现断崖,也可能前半段坑坑洼洼,后半段一马平川。脚下的泡都是自己磨出来的,人的命运是客观的,而人的意识是主观的。人受到后天的熏习,认为感情是应该是这样的,或者应该是那样的,这样的好,那样的不好。才会有了理想中的恋人。
莫名其妙
为何讲莫名其妙?的确莫名其妙。大家不妨想一下,自己此时的恋人和理想中的恋人是一致的吗?也未必,往往人们在感情上设置了种种条条框框,身高体重外貌收入等等,一旦碰到自己感觉不错的,也会在一起,这就是缘分。过了若干年以后,回想起来,或许还会有疑问,自己当初怎么看上了他(她)。柴米油盐,磕磕绊绊,与理想中的生活相去甚远,但过得也不赖。
人和人之间莫名其妙的产生关联叫缘分,人和人之间莫名其妙的结为夫妻叫做姻缘。姻缘是特指婚姻的缘分。这种姻缘并非人们想象的一定会白头偕老,举案齐眉,有长有短,有正有孽,不一而足。《长恨歌》里讲: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姻缘有成即有败,有和即有分,只不过人类主观的情感未必会随着缘分的终结而消失......
无常为常
失败的婚恋中人们大都喜欢强调主观原因,诸如移情别恋,诸如物质原因。归根结底,是变化产生了,这只是世间万物变化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任何事物有成就会有败,这是一种必然,你接受了成的一面,就必然要承受败的可能。太阳东升西落,花开花谢,缘分亦然,缘聚缘散,缘尽成空。千头万绪的原因,不过一句话,缘分尽了。仅此而已。
道是规律,接受变化,顺应变化,看开放下,便是缘道而行。什么是修行?这就是修行!